摘要:本文介紹了MOOC與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實踐。首先分析了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土地信息系統”課程基于MOOC教學的現狀,然后結合翻轉課堂模式進行了分為四步驟的教學模式設計,接著進行了課堂實踐的過程闡述。問卷和跟蹤調查表明學生對該模式認可度較高,表明MOOC和翻轉課堂結合的模式能夠有效提升本課程的教學效果。
Abstract: This study reports an education experiment on flipped classroom instruction based on MOOC. Firstly, it analyzed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MOOC and how they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course. Then, the paper constructs a four-step teaching model by fusing flipped classroom and MOOC. Thirdly, it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eaching model in the class. The students' feedback showed that the model is highly recognized.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ordination of MOOC and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studying.
關鍵詞:MOOC教學;翻轉課堂;土地信息系統;教學模式
Key words: MOOC teaching;flipped classroom;Land Information System;teaching model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5-0256-02
0 引言
MOOC采用微視頻的方式來傳授教學內容,通過在線的互動將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整合到教學過程中。翻轉課堂是一種顛覆傳統教學組織過程的一種模式,是一種基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當前,國內很多高校都開展了翻轉課堂與MOOC相結合的研究和實踐。戰德臣等將MOOC、SPOCs與翻轉課堂結合,設計了混合教學改革實施計劃[1];劉波等提出了課程設計三階段學習模型,并結合翻轉課堂與MOOC的組合特點提出了相應的培養模式[2];曾明星等構建了三種新型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提出了“MOOC—課堂教學—創新實踐”三位一體的模式[3];陳曉剛等探討了建筑類專業工程測量課程在MOOC背景下的教學改革策略[4];鄧岳川等在“GPS原理與應用”課程中對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實踐,通過對比,提升了課程教學的效果[5]。
1 課程開設現狀
目前,《土地信息系統》課程在我院開設已經有6年時間,學生累計324人。在當前,課程已在12級、13級班級中實施了Mooc與微課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在部分微課設計中,采用了基于首要教學原理的設計思路[6]。通過對學生的跟蹤訪談和問卷調查,發現在微課模式同時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對于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無法顧及,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流程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教學中的微課資源使用深度不夠到位。面對上述問題,需要在授課中實踐新的課堂模式,本文基于翻轉課堂的理念,結合教研室的實踐案例,從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兩方面進行討論。
2 Mooc+翻轉課堂混合的教學模式設計
針對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土地信息系統的開設現狀,教研室成員結合已有Mooc模式的教學經驗,對課堂翻轉的模式進行了分為四步的設計。
第一步:微課設計(課程前2周)。根據教學大綱,針對具體章節的知識、技能要點進行素材的整理和編輯,包括微視頻、課件和練習素材,在當節課程授課前2天上傳網絡,向學生發布此學習指南,要求學生查閱觀看。
第二步:預先學習(課程前2天)。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查看教師發布的學習指南,在線下載或者瀏覽微視頻、課件。在導學文檔中完成相應的習題,對相關疑問點可以進行在線留言反饋。
第三步:課堂實踐。本步驟是模式設計的核心,在前兩步的基礎上開展翻轉課堂的實踐。首先,教師在課堂開始時給出一些習題進行測試,難度與第二步導學文檔中的習題難度相仿,之后便進行答疑講解,作為課程的導入與初步講解,用時約20分鐘。然后,教師結合課前在線收集的問題對重難點進行針對性的串講,此環節約20分鐘,之后發布本次課程的主要學習任務。接下來是翻轉課堂的主要學習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或實操訓練,小組討論的結果多以流程圖或者幻燈片的形式展示,用時控制在40分鐘,在此過程中,教師會實時跟蹤各小組的討論情況,把控進度和學習主線,確保各小組能夠形成較完整的討論結果。最后,教師對本次課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總結,并布置作業,用時10分鐘。
第四步:答疑反饋。教師對學生課后提交的作業進行批改答疑,在網絡平臺在線參與學生的討論或提問,總結學習經驗。同時,定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各個環節的內容、形式方面征詢學生的學習感受,作為教學模式改革評價的依據。
上述教學模式中,以學生為主體展開課堂組織,教師有側重地參與到多個教學環節,整個過程強調師生、同學間的互動交流,既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又避免學生學習側重點的偏移,同時也發揮了教師積極的引導作用。從學習規律看,課前課后的延展教學,既能夠保障學習時間,也豐富了學習的形式,可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endprint
3 Mooc+翻轉課堂混合的教學模式實踐
3.1 實踐過程
下面以“數據探查”一節為例,展示Mooc與翻轉課堂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
3.1.1 微課設計
根據教學大綱,對數據探查一節的理論概念和技能術語進行重難點分解。具體如表1所示。
依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素材的組織。整理和編輯微課視頻,視頻為兩段,總時長18分鐘,教學課件為章節完整ppt,習題結合本節重難點制作3-5個題目。
3.1.2 預先學習
學生提前在線瀏覽或下載學習資源,通過瀏覽ppt,觀看微視頻,對本節中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初步學習,之后需要在線完成題目,同時可在留言區進行發言。教師通過對學生反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發現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整理出需要著重講解的細節及知識技能。
3.1.3 課堂實踐
本步驟為整個教學模式設計的核心。首先,教師結合章節內容及上一環節中所收集的答題情況,設計3-5個題目,具體如表2所示。
從學生的作答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可以輕松完成上述題目,也客觀上反映了預先學習的效果。在接下來的答疑環節,各個學習小組可以提出更深入的相關問題。對于問題答疑,教師可參照課前學生在討論區的留言提前做好充足準備。同時,對學生所問的偏離主題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過濾和引導,掌控課堂學習主線。
答疑之后,教師根據教學計劃中的要求以及課前整理的重難點測試反饋,對本課大綱中的重點知識點和理論進行一一講解。然后將本節課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點布置為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和實踐。
在各小組討論與實踐中,教師要全程跟蹤各個小組的進度,對出現的技術難點進行解答,維持好課堂秩序,在討論結束后組織匯報環節,進行逐一點評。最后針對本次課程的學習目標進行總結,設置難度持平或者略高的挑戰性任務做為課后作業。
3.1.4 答疑反饋
學生在線提交課程作業,可以在線留言,交流本次課的學習體會和疑問,教師進行查看和回復,并提出延展學習的建議。
3.2 實施效果
教研室借鑒了王永花、李曉文[7,8]等關于翻轉課堂的評價研究體系,以翻轉課堂各階段的學習活動為評價項目進行評價設計,構建出翻轉課堂學習評價的組織方式和具體問卷。通過組織聽課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調查,從“課前學習內容、課中分配、課中效果、對比滿意度、推廣意愿”五個方面設計了15個問題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在課前學習階段,由于有具體的學習指南和任務驅動,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顯著提高、興趣提升,在課中的現場答疑與討論中,學生的團隊協作及小組學習避免了課堂上的精神不集中、紀律渙散的問題,學生普遍對翻轉課堂模式比較滿意,并且希望推廣到其他科目。
4 結語
通過本項目的教學實踐,優化了知識的傳授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將教學資源在課內課外進行了有效的整合與拓展。借助網絡平臺,教師可以更準確地獲取學生學習狀態數據,更合理地分析教學重難點,在課堂的翻轉教學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引導學生的認知過程,對于課后的答疑與作業的布置,亦需要精心設計。而在小組學習中,如何實現更細致化的分層教學,則需要進一步的教學設計和實踐,這也將是今后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戰德臣.“大學計算機”“MOOC+SPOCs+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改革實施計劃[J].計算機教育,2016(1):12-16.
[2]劉波,沈岳,戴小鵬,王奕.融合MOOC與翻轉課堂原理的信息類課程設計方案與實踐[J].軟件,2014,35(5):97-101.
[3]曾明星,周清平,蔡國民,等.基于MO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4):103-108.
[4]陳曉剛,趙海云,林輝.MOOC背景下建筑類專業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策略[J].測繪通報,2016(4):128-132.
[5]鄧岳川,王延霞,李德亮,等.基于MOOC翻轉課堂的“GPS原理與應用”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測繪工程,2017(2):76-80.
[6]王曉軒.基于首要教學原理的實驗型微課設計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5):1-3.
[7]王永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習評價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5(15):86-88.
[8]李曉文.翻轉課堂的學生滿意度評價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5(3):98-105,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