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瑛
摘要 隨著新媒體在農村地區的不斷普及,微信作為新媒體重要代表之一,正在對農民群體的生產生活產生重要影響。文章采用調查問卷、深度訪談和內容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黑龍江省源發村、黑背村和保安村的農民群體展開調研,分析當前農村地區微信使用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據此提出相應發展建議,旨在為其他地區的新媒體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新媒體;農民;微信;新農村建設
1選題背景
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在農村地區不斷深入普及,不僅改變著農村的社會生態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穩步增長,更是極大地加速了我國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微信作為新媒體的重要代表,“截至2016年12月,實現共計8。89億月活躍用戶,擁有1 000萬個新興公眾號平臺,近一年來直接帶動了信息消費1 742.5億元”,成為亞洲地區擁有最大用戶群體的即時社交軟件。麥克盧漢曾說:“媒介即信息”,微信不只是大眾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傳播工具,如今更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場景縮影。當前,伴隨微信影響力的日益擴大,有關微信的學術研究成果也在不斷豐富,但是對農民受眾的微信使用研究仍然匱乏。
2農民群體微信使用現狀
本文選取黑龍江省林口縣源發村、黑背村和保安村三個地區作為主要調研對象,共計1 551戶人家,約有6 000余人,其中勞動人口占比55%,男性約有1 750人,女性約有1 550人。本人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三個地區的勞動人口中分別抽出200人分發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589份,其中男性占比52.4%,女性占比47.6%,男女比例基本均衡。隨后又從各村200人中隨機抽出20位微信用戶展開深度訪談,之后對這60人的微信朋友圈展開內容分析。現將調查問卷和內容分析的結果概括如下: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微信在農民群體中相較于QQ、電話、短信等其他通訊工具使用率較高,在600位調查對象中,使用微信的農民群體共有476人,占比79.3%,年齡分布以18~52周歲為主,使用微信的熟練程度與年齡呈現負相關,即年紀越大,微信使用越偏向于基礎通訊功能;年紀越小,對微信功能的開發和使用越熟練。從微信使用的目的來看,滿足社交需求占比最大,為96.2%;其次是休閑娛樂,占比92.1%;閱讀新聞獲取信息占比較少,僅為74.6%。從微信的使用頻率來看,在476位農民微信用戶中,高達88.7%的人每天都使用微信,2~3天內占8.4%,一周及以上僅占2.9%,說明微信已然成為大多數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從微信的使用功能來看,文字、語音通訊是農民使用微信的首選功能,占比85.5%;之后是朋友圈功能,占比83.2%,根據內容分析結果顯示,小視頻和圖片占據農民用戶朋友圈相當大一部分,轉發分享次之,原創文字內容較少;再次是微信紅包轉收功能,占比75.6%;訂閱微信公眾號功能以20~35歲的農民用戶為主,占比僅為41.6%,且所關注的微信公眾號以娛樂和情感類居多,而且在這些人中參與公眾號互動的人更少,僅占30.3%,方式也只是投票和分享,極少數人會參與留言;此外,對微信諸如小游戲、查找附近的人以及搖一搖等其他功能的使用人數最少,僅局限于一些年輕的農民群體。
3深度訪談結果分析
微信的出現不僅提供給農民群體一個全新的社交平臺,而且還賦予他們更多的話語權和個性表現空間,對他們的生產生活產生深刻影響。但與此同時,在農民群體使用微信過程中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根據對深度訪談資料的整理,現歸納出以下3個方面。
3.1參與和表達
由于農村地區新媒體建設日漸完善、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民微信使用人數在持續增多。微信提供給農民群體更為自由自主的網絡表達空間,他們通過文字、視頻和語音等多種方式實現彼此互通、通過收看新聞或微信公眾號定制化地獲取最新資訊、通過發布朋友圈來分享個人生活、通過搶紅包和收看小視頻等實現日常娛樂,此外,個別年輕農民群體借助微信朋友圈兼職微商,一方面實現自家農產品的在線售賣,另一方面通過做其他代理賺取額外收入。“人們的媒介接觸活動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在當前新媒體背景下,農民群體既可以主動創作信息表達個人觀點,同時又可以作為傳播者參與到網絡信息的流通環節。
3.2交往與認同
“新媒體下的農村地區正在發生著變化,媒介推動著新的農民社交形態的建構。”農村地區過去傳統的交往方式僅止于面對面人際交流,但是隨著新媒體的介入,特別是微信的出現改變了農村的社會關系網絡,打破了地緣關系限制和熟人社交模式,農民的社交圈開始擴大并變得復雜,意見領袖也變得更加多元。同時,人們的交往內容也逐漸豐富,除了文字和語音之外,他們還傳遞微信表情包、拍攝圖片和小視頻等,既能使社交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又能凸顯個性,強化對自我形象的定位和認知。此外,根據興趣、性格或者針對某一群體性事件,村民間可以通過微信群聊功能將整個農村大環境細化為各個小社群,例如廣場舞“以舞會友群”“源發村村干部群”以及打麻將“麻友群”等,人們在群里可以就相關話題自由表達,實現信息共享,一方面提高了農民群體對微信的使用黏性,另一方面也強化了他人對自己社會形象的重塑和認同。
3.3狂歡和矛盾
即便微信給農民群體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和便捷,但是他們在使用微信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狂歡過度導致微信娛樂功能和教育功能錯位。就調查問卷結果來看,他們對新聞和微信公眾號的關注遠要低于朋友圈和搶紅包,同時所關注的內容也主要為情感娛樂類,并未涉及到農業、經濟和科技等方面,說明娛樂仍然占據農民微信使用的主旋律。
其次,年齡差導致的微信使用能力斷層。年輕的農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對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較強,因此他們擅于體驗并參與微信推出的新功能,但年長者由于精力及能力有限,對微信的使用幾乎只停留于實時通訊,其他功能涉及甚少。
最后,農民群體現有的媒介素養水平和信息需求嚴重失衡。“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訊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雖然當前農民群體的信息需求空前強烈,但是他們在使用微信朋友圈功能時,極少數人會驗證朋友圈里的信息真偽,有些甚至淪為謠言的助推者,未能夠充分利用微信促進自身發展,極易迷失在信息汪洋中。
4結束語
為了使微信等新媒體更好地服務于農民群體以帶動農村地區經濟增長:
首先,政府應該持續加大農村新媒體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媒介多元化發展,從硬件上保證農民接觸和使用新媒體的權利,同時在技術上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專題講座或建立農業信息交流分享群,增強農民群體對微信等新媒體的應用能力,借勢“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浪潮,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
其次,微信等新媒體運營商也要不斷完善其應用功能,努力從根本上彌補年齡差所導致的使用能力斷層,同時也要不斷研發新的應用程序,為農民群體提供更有效且更具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最后,農民群體個人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提高新媒介素養水平,增強對媒介信息的辨識和使用能力,平衡微信的娛樂和教育功能,避免過度娛樂化,學會利用新媒體更好地滿足信息需求,將自己培育成具有現代意識的新型農民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