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 崧 劉 盼
近幾年來,一個新造詞“蝶變”在各種媒體上頻頻亮相。何為“蝶變”?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沒有收錄。360百科的解釋是:“極端的變化,一般指在蟄伏(動物冬眠)中向更好或更完美的方面極大蛻變,類似于毛蟲在蛹中完成為蝴蝶的過程,破繭的一剎那就是蝶變了。蝶變又稱蛻變。”“蛻”指蛇、蟬等動物脫皮,如“蛻皮”“蛻化”。可見二者都表示昆蟲的形態改變,據此,“蛻變”和“蝶變”都可比喻人或事物發生巨變或質變。本文主要考察“蝶變”的語義,它可以形容事物(企業性質、產品類別、生產規模、產值數量等)的變化,例如:
(1)30年蝶變,從家庭作坊到彩寶之都 (《羊城晚報》2015-11-07)
(2)從女褲到女裝的美麗蝶變 (《鄭州日報》2016-04-21)
(3)我區電子信息產業從“零”到“林”蝶變記(南岸網2015-11-24)
(4)用友軟件:從5萬到200億的成功蝶變(《貴陽日報》2014-02-21)
也可形容人的變化,包括外貌的改變和內在屬性(身份、地位)的改變:
(5)女大學生賣腎整容,“完美蝶變”后怎料人生更殘酷 (《婦女生活》2012-09-01)
(6)20年創業,山妹子“蝶變”女老板 (《四川農村日報》2015-07-29)
(7)“失地農民”到 “五星員工”的蝶變之路(《四川日報》2013-07-04)
“蝶變”的語義有三個特點:
一是漸變性:從本義來說,毛毛蟲之類的昆蟲的變態發育,表現在它們在繭殼中要經過一個不食不動的階段,最終破繭而出變形為成蟲,所以,這個變化不是突變的,而是漸變的。“蝶變”的比喻義所反映的對象也是如此,比如例(6)中的“山妹子”“蝶變”成“女老板”,經過了20年的艱苦創業。
二是比似性:無論是個人的成長變化還是事物(鄉村、城市、廠礦、學校等單位)的發展變化,其狀態或結果都與幼蟲變化成蝴蝶相似。
三是褒揚性。無論是本義還是比喻義,無論是個人的成長變化還是事物(鄉村、城市、廠礦、學校等單位)的發展變化,都表現為從差到好、由舊變新的極大轉變,是值得肯定的、喜人的好事,這一點從“蝶變”經常受“美麗”(華麗、華美、完美、靚麗)、“清新”“幸福”“成功”“精彩”等形容詞的修飾可以得到證明。如(2)(4)(11),又如:
(8)城市清新蝶變 (《四川政協報》2012-11-06)
(9)一個“空殼村”的幸福蝶變 (《寧夏日報》2015-10-24)
(10)朝陽村上演精彩“蝶變” (《吉林農村報》2015-11-06)
“蝶變”在運用時,常常與“對象”(人或物)“舊貌”“新顏”“時間”“蝶變的動力”等四個語義要素配伍,如例(6):20年(時間)創業,山妹子(甲)蝶變女老板(乙)。“舊貌”和“新顏”也可用兩個介詞來串聯:“(從)……(起點)到……(終點)”,如例(1)-(4)。“蝶變”的對象既有物也有人。
由舊貌向新顏“蝶變”都是有動力的,有時,這個動力與“蝶變”出現在一個句子之中,如下面的“城中村改造”:
(11)城中村改造推動孟州美麗蝶變(新華網2013-03-08)
由于蝶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蝶變”常常與“(之)路”或“之旅”搭配,如(7)。
在語法功能上,“蝶變”具有述謂性和指稱性。述謂性表現在經常充當謂語或謂語中心,陳述主語或兼語,如(1)(5)(8)(11)。充當謂語中心時常受“美麗”“幸福”“清新”“大”等形容詞的修飾。還可直接或者帶動詞補語“成”“為”后再帶賓語,其賓語描寫的是由“舊貌”“蝶變”而成的“新顏”,如(6)。
指稱性表現在“蝶變”單獨使用或者充當被定語修飾或限制的中心語[之前出現助詞“的”,如(7)],此時“蝶變”的動作義被磨損,名物化了,比如以《蝶變》為題的文章〔宋長征,《文苑(經典美文)》2012-11〕、歌詞(如單色凌的歌詞)或電影(兩部)。
“蝶變”與“蛻變”在比喻義上形成同義詞關系,但其他方面存在較大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從本義看,“蛻變”的語義具有泛指性,描寫的是蛇、蟬等動物因脫皮而發生改變,比喻義為“像蛇、蟬等動物脫皮那樣而發生改變”,兩個語素的結構關系是狀中偏正。“蝶變”的語義具有特指性,以蝶為例以斑窺豹,描寫的是幼蟲破繭而出變成蝴蝶,簡言之“變成蝶”,其本義的結構關系比較特殊,是逆序的動賓關系或動補關系,這在漢語中比較少見,一如“癌變”(轉變成癌癥)、“沙化”(轉化成沙)、“久等”(等待得很久);“蝶變”的比喻義可理解為狀中偏正關系(如幼蟲變蝶那樣發生質變),一如“草綠”(如草那樣綠)、“云集”等。
2.“蛻變”是傳統詞語,是貶義詞,常與“腐化”“墮落”配伍使用,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在注釋該詞時舉的例句就是含貶義的:“一個優等生蛻變為小偷兒,這個教訓值得記取。”(1325頁)媒體上的例句也大多是含貶義的。但在“蝶變”的影響下,“蛻變”也出現了褒義用法:
(12)春風村十年蛻變:石山變金山 (《光明日報》2016-04-21)
“蝶變”一詞的創造,其客觀原因是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人和事物轉變或質變的現象,為“蝶變”提供了語義內容;從語言自身來看,漢語中存在許多“名詞喻體+動詞”結構的狀中偏正式的合成詞,諸如:血紅、雪白、筆直、蠶食、鯨吞、雪亮、火紅、蔥綠、蠟黃、蝶泳、蛙泳;還存在一種逆序動賓式合成詞,如:癌變、沙化、硬化(變硬)、軟化、老化、城市化、口語化。在它們的影響之下,在語言類推機制的作用下,人們創造了“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