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偉
大量實踐研究結果顯示,閱讀會對一個人的審美取向、價值觀念等多個方面產生影響,高中階段的學生借助閱讀對自我人生修養進行改善,對人文底蘊加以充實,是一種非常明智的做法。與此同時,高中語文教師亦應注意到,學生閱讀能力的增強既在課內,也在課外,即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的要求,學生課外自讀名著的數量也應在5部以上,總字數不能低于150萬字。為此,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課外閱讀更多的關注和指導,使學生在課內帶動課外、目標帶動過程、方法帶動思維、交流帶動個性等多個渠道,實現更有效率的課外閱讀。
在具體的教學的過程之中,筆者了解到,有相當一部分高中生在面對課內教材文本時,沒有太大的興趣,卻對課外的一些讀物產生很高的熱情。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當在于課外讀物的興趣感比較強。而在大量的課外讀物里面,學生則往往可以獲得教材無法提供的知識,使學生知識面得到拓展,避免了單一教材的一元性與單調性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說,若想讓學生真正學好語文,提升成績、增加知識、培養興趣、完善能力,就一定要從教材的有限篇章中解放出來,廣泛地接觸課外讀物。按照美國學者科勒涅斯的提法:在外延上,語文和生活本就是相統一的。也就是說,學生學習語文,最終要面對的是生活,而課外讀物恰恰是生活的最好說明,它集人情世態、自然風光、社會風貌于一體,可以讓大家在課外閱讀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自身對生活的認知度,給語言知識的積累、語言能力的構建奠定良好基礎,始終被認為是語文學習的不二法門。
通過近些年的教學實踐,筆者了解到,高中生在課外閱讀方面的情況并不十分樂觀,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特殊時期,他們渴望認知世界、認知自我,閱讀需求較強,但是其所得到的閱讀信息及相關閱讀指導卻明顯不足。再者,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考試壓力的客觀存在,學生往往無法靜下心來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轉而以上網或者看電視來取代課外閱讀。即使有志于閱讀經典作品,教師的指導也是不全面的,采取簡單安排閱讀任務,要求學生課后完成的做法,無法保證學生閱讀的有效性,使得學生存在下述幾方面問題,其一是過分依賴課內而忽略課外,其二是閱讀目標不明確,其三是閱讀方法不科學,其四是講究單兵作戰,而忽略了同學間的閱讀交流。這幾個問題真正得到解決之時,才是學生課外閱讀效果真正突顯之際。
我們應當認識到,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若是學生在課內可以利用范文教學產生一定的閱讀、理解、鑒賞知識,則便可以在課外借助這些知識更好的廣納博收、拓展視野。從這個意義上說,以課內為中心,向課外進行適當拓展,無疑是課外閱讀指導的前提。實際上,很多學生產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也正是因為有課內相關內容的引導所致。比如在接觸到毛澤東所創作的《沁園春·長沙》一詞后,大家對于詞中的秋意之美會產生很深的印象,同時也想了解一下還有哪些經典作品在寫秋景方面比較成功,此時教師便可以指導學生接觸宋人范仲淹所創作的《蘇幕遮·懷舊》,要求其利用自主閱讀著重體會其中秋意的無限美好。另外,像學習到白居易代表作《琵琶行》以后,李賀所作《李憑箜篌引》便成為一個很好的補充材料,使學生對于古代樂器的認知、音樂的描寫等加深了解。總的說來,這些課外材料同課內篇章息息相關,學生會因了解課內而主動探索課外,于不知不覺間增加知識面。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些選文只是節選,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完教材之后,從選文拓展到全文,可謂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做法,對于學生能力提升也極有幫助,比如在學完《林黛玉進賈府》《邊城》之類的文章時,全文的推薦會讓學生帶著教材所給予的興趣感與有關疑惑,主動地探索下去,進一步了解林黛玉和翠翠等人的經歷,以及其所處的歷史與時代背景,這樣的閱讀引導方式效果是十分理想的。
明確一個或者數個目標,再以目標為引導進行有的放矢的課外閱讀,達到目標和過程的統一狀態,是課外閱讀的又一要求。能夠被高中生拿來進行閱讀的文本內容幾乎是海量的,而其所涉及到的體裁、知識、背景等也難以窮極,為此,教師更應當針對學生的實際需求、發展階段、興趣特點等,對課外閱讀的目標加以明確,這對于學生興趣的維持、能力的發展將大有裨益。比如為了增強學生對古詩詞意蘊的領會,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葉嘉瑩先生的《迦陵談詞》一書,且要求學生在閱讀本書之后,說明自己的心得體會,重點分析書中某個章節,這無形中讓學生增強了對閱讀的興趣。有學者指出:經典著作給我們開啟的是一條可以窮極一切可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世間的真善美、假惡丑,其感知的影響是將遍及終生的。事實正是如此,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如果輔之以教師目標明確的引導,將會讓學生如飲醇醪、如登春臺,盡享文學帶來的無盡美感。另外,教師亦應在目標的感召下,盡量增加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有利條件,像按照不同年級的實際情況,規定出具體的閱讀指導數量,并開列出供學生擇選的參考書目,以便保證學生既有明確的目標指引,又有一定的自由度。
俗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閱讀方法,使方法和思維相協調,不失為課外閱讀指導的上策。英國學者培根曾經講過:這個世界上最為珍貴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讀書存在走馬觀花的問題,讀的時候速度很快,匆匆過眼,可是合上書本之后,卻印象模糊,不知所云,難以有真正的收獲與感悟,這樣的讀書方法需要調整,合理的做法應當是既不舍棄略讀的速度,又應當有精讀的選擇,二者相結合,才能保證既有效率,又不失思維的介入。比如在閱讀《紅樓夢》一書時,因為高中生時間有限,全文精讀不易做到,教師便可以指導其略讀整體,而對其中的經典回目段落進行反復咀嚼。在此過程中,我們注意的是,閱讀不是獨立存在的學習方法,按照教育家陳垣的說法:有閱讀的體會而不隨時整理,時間長了便會發生遺忘。因此,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基本閱讀方法之后,還需要讓其將閱讀和整理即記錄結合起來,多記多寫,動手動腦相統一,才能讓閱讀成為一筆重要的財富。
閱讀能夠塑造個性,而這個塑造的過程,卻離不開彼此的交流,單打獨斗式的閱讀,只會將自己的思維局限住。為此,教師出于引導學生廣泛深入進行課外閱讀的考慮,便需要采取多種有效辦法,促進學生課外閱讀過程的交流與協作,像舉行閱讀心得溝通、閱讀成果共享、閱讀方法座談等,均有較強的可行性,使學生得到相互的啟迪,用他人之智慧,助力于自身發展,使得大家在互相交流和切磋的過程中,提升閱讀深度與廣度。再比如像舉行經典篇章朗誦會的辦法,則能夠讓學生從感情熏陶的角度,共同受到經典作品的熏陶,使之在閱讀中易于產生統一的話題,交流起來將變得更加順暢,有利于自我素養在群體閱讀的氛圍中迅速進行。
總而言之,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課外閱讀無疑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為此,教師需要全面關注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方法,盡可能在保護其學習自信心的前提下,使之利用課內帶動課外、目標帶動過程、方法帶動思維、交流帶動個性等多個渠道,實現更有效率的課外閱讀,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今后的人生發展歷史中,充溢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