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扶余市三義學校)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通過創設生活情景,將抽象的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教材中的抽象公式、定律等。
例如,教師在組織“乘法運算定律”時,可以創設植樹活動的情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提出幾組信息,讓學生通過對信息進行篩選,并列出算式,從而引導出學生對乘法定律的學習。通過這一課堂形式,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積極制定植樹方案。
再如,教師在組織“平均數”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進行:讓學生將自己的年齡填入到教師制定的表格中、收集家里的人口數量等,并在課堂上進行吹氣球比賽,然后引導學生計算班內學生的平均年齡、學生家庭的平均人口數量,以及學生平均吹氣球的數量等等,讓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運用。并且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由于種種游戲等環節的運用,使得枯燥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將數學知識有效地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教師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將課堂教學回歸到生活中,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例如,教師在組織“小數混合運算”時,可讓學生結合自己去超市購物的經歷。通過假設學生去超市購物,買了3個作業本、5支鉛筆,一共花了5.1元,并且作業本要比鉛筆貴0.1元,問作業本和鉛筆各多少元?
因為學生都有購物的經歷,老師將這一生活實踐與數學教學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熟悉的場景去探索,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再如,教師在組織“確定起跑線”的教學中,讓學生結合操場上跑道的設置,提出問題:“為什么跑道終點相同,但起點不同呢?”然后積極引導學生回答,并引導利用所有的數學知識進行分析。
小學數學的學習不僅存在課堂上,加強實踐教學,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所謂是“實踐出真知”,教師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親身參加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到數學知識,還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數學與生活實踐的緊密聯系。
例如,在組織“三角形”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特征進行認識之后,組織學生找來各種木條和工具,利用所學習的知識,為班里搖晃的桌椅進行修理。學生在修理的過程中,更進一步明確了三角形穩定性這一數學概念,并且也加強了對其在生活中運用的認識。
再如,在組織“正方形面積”學習時,教師可讓學生作為學校的領導,打算在學校一塊正方形的空地上種植草坪,讓學生估算一下需要多少錢。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相關數學知識,計算出草坪的面積,并且結合每平方米草坪的單價,逐一進行解決。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實踐教學的方式有很多,如模擬超市、讓學生進行社區調查等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到并加深了相關的數學知識,并且在實踐過程中,真正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應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鞏固課堂知識的有效形式。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一定要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是來,讓學生在數學作業中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在完成“三角形面積”教學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作業:學校要設計一個三角形綠化帶,其面積為18平方米,可以有幾種設計方法?那種方法設計出來的比較美觀?讓學生通過所學的知識,對其進行設計,并畫出設計圖形。
相對于枯燥的數學家庭作業來說,學生更喜歡這些開動腦筋、動手能力強的作業。同時,將數學作業生活化,不僅實現了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了相關的數學知識,還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并且培養了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利用數學思維去認識、分析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這一訓練,不僅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還有效培養了學生數學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真正實現數學教學“學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