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麗
(青海大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等重大政治論斷,深刻闡述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對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做出了全面部署。為了實現黨波瀾壯闊的宏圖偉業,作為高校工作者必須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正確的思想才有正確的行動,有積極的思想才有積極的行動,有統一的思想才有統一的行動。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我校100%的學生都在使用微信,免費、個性、互動、分享等特點成為當前大學生的新寵。微博、博客、QQ、貼吧、校園網等新媒體工具使用也比較活躍,成為學生之間,輔導員與學生之間信息交流與傳播的主要媒介,因為新媒體完全不受時間和地域的局限,兼具大眾傳播社會影響力和小眾傳播參與互動吸引力兩方面的優勢,又深度觸及學生全方位的感官,而被學生接受、喜愛、使用。
根據訪談結果顯示,目前85%的思政工作者正在使用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工具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年輕的輔導員利用博客開展學生工作,通過撰寫博文,以輕松活潑、詼諧幽默、短小精練的文字,形成形象性、快餐式和娛樂性的表達,傳播正能量,表達正確的觀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解決共性問題,學生也可以追加評論進行互動,達到共情共鳴,使師生拉近距離,更加貼心。
新媒體兼容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傳統媒體的多種傳播,信息更為直觀、形象、生動。黨的十九大舉世矚目,中外媒體聚焦盛會、報道成就、解讀政策,新聞產品亮點紛呈。人民日報“兩微一端”、中央廚房“融媒體工作室”、人民網等平臺打出“組合拳”,連續推出微視頻、三維動畫片、動態九宮格、閃卡H5、說唱MV,一起為新時代“打call”。從新論斷、新特點、新目標、新要求的重要判斷,到黨的初心、使命、布局、方略,實現要點脈絡化、體系化、可視化。賦予用戶極強的現場感和代入感,引起民眾的關注與參與,進而喚起民眾對中國成就的自豪感、認同感,瀏覽率、點擊率創造天文數字。社會運用新媒體構筑宣傳陣地的手段和技術更為嫻熟,因此學校與社會要加強配合,共同分享優質資源、維護網絡環境,為輿論導向樹立正確的航向。
互聯網思維“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的支持下,運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方法來思考,利用互聯網的規則和機會來創新,發揮互聯網的精神和加之來思考”,即“網絡為體,創新為用”。新媒體使信息傳播形態多姿多彩,傳播模式呈現出復合升級態勢,融媒體、數字化發展造就了傳播活動的“無限中心化”“扁平化”及“長尾效應”。新媒體在運作過程中重視用戶的參與感,不斷利用大數據分析用戶偏好,及時進行需求聯動的動態調整,使素材和內容的組織符合各平臺的定位,用戶可各取所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集文化、環境、實踐等為一體的教育行為,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我們就必須建立互聯網思維,充分掌握學生的大數據并利用大數據,結合新媒體功效,全面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及發展趨勢,創新性的開展工作。
大數據核心的價值是從龐大的數據背后挖掘、分析用戶的行為習慣和喜好,找出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并結合用戶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自身。我們思政工作者就可以利用大數據,為學生量身定制個體發展檔案,同時對大數據和個體發展檔案的關聯進行研究分析,從而有效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效果。例如,對大學生個體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信息進行采集分析,研判個體的性格價值取向和心理動態,在學習規律、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心理健康等方面掌握學生個體的發展趨勢,把握學生個性化的成長需求,從而因材施教,因需指導,因勢引導,贏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延伸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微”工具,因為我們要將微信公眾號、微博自媒體的運營和發展放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位置,構筑學校思政“微”平臺?,F在各學院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服務定位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組建媒介素質高的師生管理團隊,以科技手段調控,實時掌握用戶數據,宣傳內容以十九大精神為主旋律,輔之以時事熱點、政策解讀、要義分析,以網絡流行語設置標題吸引學生,以“微語言”撰文打動學生,以高品質的內容陶冶學生,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愛黨情懷。目前,學生間流行以直播、微視頻、微電影等新型傳播方式,我們在構筑“微”平臺的過程中,也可加入此類“動態”元素,鼓勵學生拍攝公益短片、制作勵志微電影,在“微”平臺進行推送,同時開辟“討論專欄”,反映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更直觀、更有效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堅持黨性原則,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靈魂和基石。新媒體必須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為了將新媒體運營工作做好,學校要組建了一支政治過硬、技術嫻熟的新媒體工作團隊。這個團隊由學生處、團委負責,在計算機專業教師帶領下,輔導員、班主任廣泛參與,優秀黨員、團學干部深入其中,定期開會,研討板塊和專欄,確定選題和內容,審核稿件和來源,加強互動和討論,實現師生互動零距離。同時完善考核機制,主要以發布內容的質量、頻率、閱讀量、轉發量、新關注人數作為考核指標,定期考核。注重對新媒體運營中心師生的培訓,不斷提升他們的通訊技術、政治理論水平、網絡運營水平和信息敏感性,提高他們的解讀、分析、質疑和評估信息方面的能力,懂得維護集體名譽和自我保護,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干擾,從容面對新媒體帶來的困惑和挑戰,以使越來越多的師生自主的關注并參與我們的新媒體建設。
學校要形成學生處、團委為核心的新媒體工作體系,充分發揮團學組織、學生黨組織、社團、班級、寢室的基層壁壘作用,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學生自下而上的參與管理相結合模式。時刻關注網絡發展的新趨勢,掌握可信、可管、可控的網絡陣地,正確把握網上輿論,及時疏導網絡公眾情緒,準確澄清虛假信息,化解矛盾,為學校黨委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工作主陣地與領導權奠定基礎,引導廣大師生增強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鑒別力。同時,各學院積極探索,共同制定和實施新媒體監管的制度,建立和完善部門間的分工負責、多方齊抓共管、上下協調統一的互聯網協作治理體制,師生合力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