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華
(甘肅省迭部縣電教中心)
在我國發達省份及地區借助信息化,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貧窮、落后的地方也可以借助信息化實現教育的長足發展,這一點在甘肅省臨澤縣、天祝縣得到了驗證。我國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落后、信息閉塞等歷史原因,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滯后,尤其在教育上非常明顯,地區之間、縣域之間、校際之間發展不均衡,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是:基礎薄弱,缺乏資源,認識不足、觀念落后,政府參與少、投入嚴重不足,投入以學校為主、各自為政,建設標準不統一、制度不健全;教師信息素養低,重建設輕應用、重硬件輕軟件。那么,民族地區如何推進教育信息化,本人認為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做好工作。
正確認識教育信息化,轉變觀念,可以采取組織政府一把手、教育局長及學校領導到發達地區交流、參觀與學習;或者把外面的專家、先進經驗請進來、引進來,舉辦專題講座、開展教育信息化專題培訓等形式,使決策層、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實現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變革的重要驅動,是實現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因而民族地區各區域應根據各自的特點,政府決策、頂層設計,制定教育信息化具體措施。
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由于經濟落后、信息封閉等客觀原因錯失良機,而現今國家實施一系列教育扶持政策,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積極爭取資金,用全新的辦學思路選擇適合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新途徑。
首先,教育信息化建設資金上省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建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專款專用制度,加大對民族地區特的教育投入。為避免專項資金的流失、浪費和挪用,可以建立監督機制。同時對教育信息化建設采取考核和競爭機制,資金劃撥應向在信息化建設上投入力度大的學校或區域傾斜。
其次,保障政府投入的同時,要創新資金投入機制,鼓勵企業、社會力量參與建設與服務,形成政府、社會和企業協同建設,建立多渠道投入保障機制。
數量充足,信息素養較高的教資隊伍,是推進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的關鍵。縣級人力資源、教育主管部門出臺政策,把具有高水平計算機知識的專業人員招進教師隊伍,充實到中小學教師隊伍。同時,教育系統充分調動內部自身的造血功能,發揮各級培訓機構優勢,定期對代課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信息素養,建立適合本地區的培訓模式。另外,學校根據自身實際,積極利用校本資源,制定本校教師培訓方案,定期組織教師信息素養提高全員培訓。邀請省級、縣級信息技術骨干教師到學校開展經驗交流,以活動促認識。
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是教學過程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核心就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整合,只有兩者的有效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工具來提高教學質量、改變教學模式。縣級教研部門發揮職能作用,轉移研究方向,重在研究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深度融合。各學科教研員在提高自身信息素養的基礎上,要廣泛開展學科信息技術教研活動,探討在師資緊缺的民族地區如何“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推動教育的長足發展。
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所以要在國家教育資源庫和省級教育資源庫基礎上建設縣級教育資源庫,建議一州一庫或一縣一庫。縣級教研、電教部門組織教師,制作適合本地區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資源,組織專業團隊開發民語類教育資源。另外,在縣域范圍內為各學校提供資源共享的基礎上,進行經費補助為學校接入100兆的光纖,不具備接入網絡條件的可配備電子白板等現代教育設備,學校電教管理員定期更新教育資源,讓不通網絡的偏遠學校的學生共享優質資源。
展望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觀念、硬件設施、教育資源、教學應用等必須要符合民族地區的教育特點和發展規律。眾所周知,推進教育信息化,觀念是關鍵、硬件是基礎、資源是核心、應用是目的、質量是效益,只有這樣才能推進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更上一層樓,取得切實的效果。教育信息化是民族地區實現教育長足、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引擎。創新工作思路,集政府、社會、學校等多方力量,解決資金與人才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民族地區教育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