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靜
(江蘇省宜興市特殊教育學校)
凡是有利于課程實施與生成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的條件與因素,都屬于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時通過有效地開發與拓展教學資源,能夠顯著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有效性。特殊兒童教育也是如此,筆者認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善于拓展與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康復訓練的效率。
教學環境的改善,對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輔助,可以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清潔舒適、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可通過充分調動感官,提高特殊兒童的注意力與興趣,從而取得更為高效的康復訓練效果。
自閉癥兒童普遍對人際關系較為冷漠,且具有言語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并同時有可能伴有多動癥的患病特點,這就致使教師對自閉癥兒童開展康復訓練時十分難以開展下去,提高自閉癥兒童的注意力是增強訓練效果的重要因素與途徑。比如,筆者在引導自閉癥兒童進行康復訓練時,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采用了感覺統合訓練、互動多感官訓練等方法實施教學。考慮到部分自閉癥兒童比較好動,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起來,于是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一些色彩鮮艷的圖片,吸引他們的興趣與注意力,然后再與他們展開交流,從而走進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筆者向學生們講到:“這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嗎?”學生們怯怯的說道:“不知道?!惫P者首先告訴他們:“這個叫做蝴蝶?!彪S后,筆者又播放了一段蝴蝶在花田里飛舞的視頻,并配以輕松歡快的音樂,從而同時刺激學生們的聽覺與視覺,觸動他們的情緒。學生們都用好奇的眼光欣賞著視頻,并對蝴蝶這一生物形成清晰準確的認知。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顯著豐富了課堂的學習資源,結合圖片、聲音、視頻使特殊兒童身臨其境,有效豐富了他們的信息了,加強了他們對外界的認知,取得了很好的干預效果。
學具是教師用來輔助實施課堂教學,從而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的工具,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特殊兒童在身心發展上具有一定的缺陷,他們的理解能力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一般較差,教師通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與訓練目標自制學具,能夠巧妙實現對特殊兒童的誘導與促進作用,做到有的放矢。
對于肢體障礙兒童的康復訓練,教師應當注重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地逐步對孩子進行正確動作的誘導與訓練,用最合適的運動刺激他們的神經反應,使得他們能夠抑制異常姿勢,身心不斷得到修正。然而筆者在開展訓練時發現,有些特殊兒童覺得訓練比較困難,對教師的指令不配合,常常消極的對抗或者逃避。為了改善這一現象,筆者自制了學具,并采用誘導的方法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們的積極性。比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們進行“跪地走”的動作訓練時,將提前準備好的學具——滾筒放在了每一個人的前面,然后對他們講到:“現在我們要進行一個游戲,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滾筒,大家需要跪在墊子上,手扶滾筒不斷前行,完成的好的同學將有機會挑選自己喜歡的零食或者游戲?!本瓦@樣,筆者利用學具變枯燥的康復訓練為有趣的游戲活動,有效誘導學生們積極參與到了“跪地走”的訓練活動中來,很好地實現了訓練的目標。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巧用學具輔助實施康復訓練,營造了充滿活力與趣味的課堂氛圍,有針對性地完成了對特殊兒童正確動作的誘導與訓練,顯著提高了康復訓練的效率。
對特殊兒童開展康復訓練的目的是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生活并融入社會。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組織特殊兒童進行康復訓練時,應當注重結合具體的內容融入到現實生活中來,通過結合日常的生活情境,帶入孩子們的情感,促進他們能夠形成更好的認知,提高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筆者在對聾兒進行康復訓練時,結合他們的年齡與心理特點,創設出了適合的生活情境,由此來加深他們對事物的認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實施教學時,筆者首先向學生們展示了小魚、小貓、小鳥等小動物的圖片,讓他們借助助聽器聽到聲音,學會模仿老師發出聲音,對這些小動物形成初步的認知。隨后,筆者帶領學生們去感受生活中的實際情境,如筆者讓他們觀察在浴缸里正在游泳的小魚,然后以學生們對小魚的認知為基礎,讓他們學會說出一句話:“小魚在水里游”;讓他們觀察在地上睡覺的小貓,然后引導他們一字一句的說:“小貓正在睡覺”。這樣學生們在模仿筆者說話的過程中,既能利用助聽器聽到如何發聲,也能模范別人一字一句的說話,同時也能知道話的意思,從字詞上升到句意,實現言語水平的發展與提高。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引導聾兒從一字一句開始,展開了言語的康復訓練,促進他們在模仿字詞與句子的同時,充分調動自身的情緒,通過對生活經驗的日積月累,逐步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與言語能力。
學校對特殊兒童開展康復訓練的時間是有限的,家庭康復訓練也是特殊兒童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為了進一步強化康復訓練的效果,教師應當注重多與家長進行交流與溝通,提高家庭康復訓練的水平,通過相互配合、同步激勵,從而實現學校與家庭康復的協作,建立一個高效的立體聯動訓練模式,提高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的效果。
肢體障礙兒童的綜合能力較差,學習動作緩慢,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特殊兒童具有耐心與毅力,長期堅持,切不可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不良現象。筆者為了提高對肢體障礙兒童的康復訓練效果,與其家長進行了溝通與交流,向他們建議了一些科學且常用的家庭康復訓練方法,如對于坐不穩的孩子,可以讓他盤上腿坐,使身體前傾,同時保持腰要挺直。如果孩子感覺挺直腰板非常困難,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幫助,用一只手扶住他的胸部,另一只手扶住他的腰部。又例如對于腦癱兒童來說,他們在單腿立時,內收肌比外展肌更起作用,導致軀體失去平衡而傾斜。這就需要家長在引導孩子進行康復訓練時,通過支持骨盆來訓練外展肌,首先讓患兒單膝跪地,家長用雙手扶穩孩子的另一條腿立起……
實踐表明,家長配合老師在家庭中幫助特殊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積極做好家長工作,向他們傳授一些惡易于操作的動作訓練手法,使得家長成為教師的協作者、實踐操作的監督者,促進他們與學校共同努力與配合完成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工作,使特殊兒童的身體狀況得以逐步地改善。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采用“媒體輔助”“自制學具”“融入生活”“家校聯合”等手段,能夠有效拓展教學空間,豐富學生們的學習資源,顯著提高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的教育效果??偠灾祻陀柧毷且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廣大教師應當不斷探索、嘗試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吸收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幫助特殊兒童提高生存質量,更好地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