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喜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新農鄉中心小學)
語文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情感,有愛國之情、有思鄉懷人之情、有感人的母子之情、還有真摯的師生情……總之,翻開語文課本,可以感受到了濃郁的情感氣息。一篇文章不僅僅是文字的躍動,語言的表達,還包含了許多情感教育的內容,作品中的景物或者是人物形象無一不展現作者的思想、情感、追求,甚至寄托了作者本人的理想抱負、美好愿望等。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并挖掘出教材中的情感,把知識與情感都傳遞給學生。比如:《鳥的天堂》是一篇學生十分感興趣的課文,它向我們展現了一副生機盎然的自然圖景。但是僅僅讓學生體會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就要認真地思考,通過讓學生感受這一副美麗的自然圖景,讓學生在情感上得到什么收獲。然后創設課堂情境,和學生共同品味《鳥的天堂》,從而營造一種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在細細品味地過程中緊抓“每一個樹葉都有一個顫動的生命”這一關鍵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使學生明白人與大自然應和諧相處,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樹立生態環保意識。這樣,便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教材特點深挖巧掘情感因素,采用豐富的形式使學生的情感湖面上蕩起片片漣漪。用真情喚起真情,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蘊含在文章中的情感,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當作品中描繪的景色、塑造的種種藝術形象浮現在學生面前時,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涌現了。
朗讀是表達情感的渠道之一,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激發。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不僅可以想象作品中描繪的一幅幅圖景,還可以體會到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作者真摯感情。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意識到朗讀的重要性,還要給學生范讀,從而引導他們仔細地賞讀課文,進而充分地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真情實感。無論是詩歌教學、還是散文教學,朗讀都占有一席之地,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語感、鞏固語文字音、字形、句子等基礎知識,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每一首詩都是動聽的旋律、每一篇散文都是跳動的音符。只有經過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才能奏出優美動聽的天籟之音。借景抒情是詩歌的特征之一,情景交融是散文的特征之一,不管是詩歌中的情,抑或是散文中的情,都需要教師通過不斷朗讀引導學生去體會。比如說,《小池》是一首生動活潑的古詩,教師先朗讀一遍,給學生做個示范。然后學生自己再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領悟詩人的感情。通過反復朗讀,詩歌中的景物(樹木、池塘、荷花、蜻蜓)都紛紛活了,與此同時,詩人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了讀者身旁,讀者與他促膝長談、彼此交心。這就是朗讀的魅力,它可以使學生獲得詩情畫意、有滋有味的情感體驗。正如朱光潛所說,吟誦可以使紙上沒有生命的文字活起來。對于作品,我們可以通過朗讀得以品其味、觀其形、感其情。在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從字音、抑揚、語速、句調等方面直接感受情感的脈搏,這樣在師生雙方共同的努力下,語文課堂會更加高效。
情感需要借助語言文字得以表達,語言文字需要通過情感得以鮮活。從某種程度來看,語言文字是情感的載體,而情感則是言語文字的寄托,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巧妙地將兩者相結合,那么會使語文課堂充盈著情思韻味,從而變得更加精彩紛呈。比如,在寫作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語言文字與思想情感的交點,使得學生在“情動”中“辭發”。教師可以精心地設計作文題目,如《祖國,我愛你》,讓學生體會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進而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操;還有《母愛無聲》,使學生感受到母親為自己的付出,從而體會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通過寫作實踐,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沒有情感的語文課堂將會毫無生機與活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情感”在教學中起到培養人、教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