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奕 王家倫
圍繞一個或一組議題,選擇一系列文章,學生和老師共同閱讀分析,解讀探究以達成一個或一系列目標的活動,就是群文閱讀。然而,群文閱讀作為一項新的閱讀模式,教師在其中如何站位才能實現思維的發展和提升需要我們不斷深入思考和實踐。在我們對“群文閱讀”概念一知半解或過度追捧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理性地進行一個深入的思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煉出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群文閱讀之所以在這個背景下被提出,是因為它對學生思維和語言提升有著積極作用和先進影響。但是,無論是什么樣的閱讀活動,都必須從語文學科本身觸發,牢牢把握對整個閱讀活動的宏觀控制。
在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關注和探索的熱點。“群文閱讀”在這個背景下被提出,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群文閱讀起源于臺灣地區小語會理事長趙鏡中先生在全國第七屆閱讀教學觀摩會的主題演講:“……隨著統整課程的概念推廣,教師也開始嘗試群文的閱讀教學活動,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群文閱讀就是這樣一種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大量文本、書籍,完成課題任務,來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從而提高批判性思維和整合思維的新型閱讀教學概念。這與初中“部編本”教材“1+X”的編寫理念也相契合:語文課更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包括課外閱讀,努力做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
教科書將若干文本按照一定的文體特點分類組合在一起,教師對分類組合的文章進行整體教學的方式叫做單元教學。單元教學與群文閱讀同樣是對一組文本進行閱讀和解讀,但群文閱讀區別與單元教學,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活動目的不同。單元教學是傳統教學閱讀方式,單元教學強調對學生讀、寫、聽、說基本能力的培養,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學生獲得 “知識點”,并形成知識系統和結構。而群文閱讀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解決具體問題,提高閱讀品位和閱讀能力。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閱讀方式、閱讀方向,自主確定閱讀任務,更加有興趣地閱讀。所以群文閱讀更加側重于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第二,活動方式不同。單元教學中,教師根據教科書編排組織的內容預設一定的形式和環節引導學生學習,進行講解、糾正、批改,指導學生達到一定的知識能力水平;群文閱讀則鼓勵學生自主確定適應的活動方式,如演講、讀書筆記、討論交流等等。通過一定的策略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活動方式更靈活,對學生來說有利于提升發散性思維。
第三,活動評價方式不同。傳統的單元教學,受到課堂時間空間的限制,教師往往不能夠及時全面地對學生回饋評價;群文閱讀的評價則可以彌補這個缺陷,如小說閱讀,學生既可以針對系列文本的人物形象作匯報,也可以針對文本的情節設置特點作報告,甚至可以對某個動作作解讀。這種多樣性的文本解讀角度,既發展了學生的整合思維,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創造思維。
在群文閱讀中,學生仍然是主體,但在一定程度上有自我主導的能力和權力。然而閱讀教學歸根結底仍然是教學,教師在群文閱讀中仍然需要找到準確的站位,對整個閱讀活動進行宏觀把握,教于暗,學于明。教師在群文閱讀中可以也必須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一,教師在群文閱讀活動中可以把握活動的規模、時間跨度。教師根據一項“群文閱讀”活動文本的實際情況規定一定的合理時間,既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也給予學生足夠的自我支配時間。第二,教師可以有力把控活動環節。教師需要適時地詢問和提醒學生在一定的時間段后的任務完成情況。以免學生產生懶惰心理。相較于傳統單元教學,教師在把控閱讀活動過程的同時,也給予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掌控活動的空間,鍛煉了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從浩如煙海的文質兼美的文本中挑選出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可以解讀并且探究的文本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魯迅的文章是很好的示范,但是相對于 《祝福》,《孔乙己》就更適合七年級的學生解讀。《祝福》中明線暗線復雜,作者態度隱晦,雖然是一篇值得學生深刻品讀的文本,但是《孔乙己》鮮明的人物形象前后變化,清晰穩健的表達手法更加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如果教師在這個環節上不能把控文本選擇,人學生自由閱讀文本,學生會自然地擇選他感興趣的文本,文本的多樣性、質量等就無法保證。更多的文本選擇不僅對學生視野的拓寬有利,對教師也是一種發揮更廣泛教書育人作用的契機。教材中的文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想向學生傳達的知能態度價值觀的廣度,群文閱讀能夠從這個層面體現其進步性。
議題任務的完成有兩個結束,一是學生完成閱讀任務,自主完成議題探究。這個完成教師可以通過聽取學生對閱讀任務的報告來確保完成進度;二是學生是否能夠從群文閱讀的活動中培養起獨立的閱讀能力,實現思維的提升和發展。這是一個長遠的收效,教師能夠在課堂的提問或作文的批閱中得到答案,并且根據學生的思維反饋確定下一項群文閱讀活動的任務議題。從而形成一個長遠的思維、能力培養計劃。
在群文閱讀中,相對于單元教學教師應該如何定位?群文閱讀在中學應該如何應用?教師應該如何實施?如何對活動結果進行評價的諸多問題?答案在于把握好三個核心環節。
群文閱讀是確定了一個閱讀目標或議題后,學生自主閱讀,并獨立完成目標的過程。在這個活動開展之前,目標和議題的確定這一環節至關重要。這個環節需要教師把握“從語文本位出發”和“走在學生前面”兩點。
第一,從“語文”本位出發。例如,“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對人物性格的認識”“作者是如何對情節進行設置的”“在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下會產生什么樣的文章”都是可以考慮的議題。對議題的選擇教師必須做決策者,群文閱讀歸根結底要為語文閱讀教學服務。“什么樣的社會環境催化什么樣的文章”這樣的議題更加是文學性議題,“從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則更加偏向于社會性。語文老師在取舍和統籌中需要確定一個更加“語文”的議題,例如確定為“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從這個角度來說,群文閱讀與單元閱讀一樣,都是以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訓練閱讀能力為目的。
第二,教師必須走在學生前面。單元教學中,教師的預設與生成是在課堂中不斷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但是群文閱讀則相對來說在時間和空間上不會實時地相互滲透補充。比如,對于“如何寫一個人”這個議題,可選擇的文本浩如煙海。從中挑選出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適合學生閱讀,可以解讀并且探究的文本顯得尤為重要。除此之外,群文閱讀的數量與難度、中與外、古與今、經典與時文都在教師的統籌考慮范圍內。教師還需要在親身體驗整個閱讀過程和探究過程后,實際判斷議題的合理性和任務量,在估算合理的范圍內,再將文本和議題交給學生。
《呂氏春秋·察傳》文章第一句說:“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思維發展與提升”作為語文核心素養之一被提出,閱讀不僅僅是對文本的瀏覽,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思辨性閱讀要抓住的是三個要素:理性的閱讀態度、思辨的過程、對舊知識的創造。
理性的閱讀態度指的就是“言不可以不察”。在學生接觸到文本中作者的觀點時,要辯證地認同或拒絕。除此之外,教師指定的文本是預設,學生在閱讀和解讀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所生成,所以,教師在設置閱讀目標或任務群時,要留有靈活調度的空間,選取的文本也需要具有多元解讀的性質;思辨的過程在于理解、質疑和求證。對于與自己價值觀或知識概念相沖突或存疑的地方,學生在辯證地認識的同時,要更一步地學會針對某個點進行質疑。求證則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工具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能使質疑實現價值,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意識;對舊知識的改造在思辨的過程后則會水到渠成,學生求證所獲得的新知識隨后自然地融入舊知識體系,豐滿本來的知識系統。
傳統的單元教學中,我們往往主張“一課一得”。但是在群文閱讀中,教師則要為學生放寬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達到自我的閱讀目標、興趣目標。完整的解讀和求證過程可以說是學生群文閱讀中最沉浸在語文和文學中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關鍵時期,誘導和啟迪學生思考,從興趣出發,熱愛閱讀,鐘情探究。
從確定議題到文本的解讀過程,學生獲得了大量的碎片知識,將新舊知識整合到學生的個人知識系統中,獲得世界觀和知識體系的建構和完善才是整個群文閱讀活動的完成。就思維而言,哲學范疇的思維是指相對于存在的意識或精神,或指理性認識——思想,或指理性認識的過程——思考。“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并不是碎片化的思緒,實現思維的發展和提升需要宏觀的整合能力——對碎片知識點的挑選和拼湊,對片段知識點的整合和消化。這就需要學生能將新舊知識整合。如何實現新舊知識的整合?學生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隨時做好閱讀感悟和問題記錄,并在求證過程中將探究過程和所得的已被證明了的新結論記錄下來。如何驗證新舊知識的整合?所有的閱讀教學包括群文閱讀的目標都在于可操作、可實現、可檢驗。學生將自己的質疑和所得分享匯報時,學生能夠將自己的觀點清晰明了地表達出來,即是已經內化和條理化了結果。
整合是群文閱讀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手段是整合,終點也是整合。正如單元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和回答,思維的養成不是來自訓練,而是啟迪和誘導。因為思想來自宏觀的完整的思維作為支撐,需要無數枝條末節的知識點的匯聚,思想的根莖才能破土,茁壯生長。對于學生來說,整合和接受更是一種鑒賞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在閱讀中看到歷史人物的沉浮,舊時王謝堂前燕的落寞,文學作品或語文魅力在群文閱讀活動中得以交融,共同灌溉學生蓬勃生長的思維思想根莖。
一個新的教學設想凝結了無數學者和一線教師的思想和勇氣,對于學生來說,不能成為一種負擔或者形式的走場,對于教師來說,也不能成為一種不敢嘗試的冒險。為了學生的發展和思維的提升,群文閱讀的教學設想需要教師全心全力地實踐,盡力讓每一次活動學生有所得,教師有所反思。從這個立場出發,教師和理論工作者都要義不容辭地走在學生的前面,要切實從學生的能力和思維層面考慮,做好每個環節的銜接工作,做好整個活動的宏觀調控工作,為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進步傾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