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林
文言文從小學就已經走進了學生的語文的課本中,到高中文言文已經成為語文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文言文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學生提升文學情操、文化底蘊、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但是對于現階段的高中學生,文言文的學習卻成了首要難題。文言文這種語言體系和我們生活中的交際用語差別較大,同學們在對文言文的理解上有較大困難,一提到文言文學習學生們的信心普遍不足。不僅學生如此,許多教師對于文言文的教學也是一籌莫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激發學生興趣為突破口,結合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完成文言文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學習和探索知識的內生動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該有一個激發興趣的導入。導入是教學中的關鍵部分,在文言文教學的導入中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課文設計多種形式的導入。例如,在《赤壁賦》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剛開始用幻燈片給學生放一些現今湖北黃岡的風景,并對作者的生平做簡要的介紹,并對于“烏臺詩案”的進行詳細的介紹,由此引起學生的興趣。其次,在文章的講解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對某些有爭議的字的解釋、對某些名句的鑒賞或者對作者表達主題的感悟,讓學生們展開討論,從而提升學生的參與感。例如,在《勸學》一文中多處運用比喻論證進行說理,在教學中就可讓學生對文中所運用的比喻論證進行討論,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文言文中的語法知識對于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文言文的語法知識不如英語語法有十分明確的規律可循,但是在一些特定句式和詞類活用方面還是有比較明確的概念。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自己可以把高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語法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歸納。在講解中教師應盡量采用學生已學課文中的句子為例進行講解。經過系統的語法學習,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法知識就會有較為完整的概念。除了加強語法知識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基礎字詞解釋的掌握也需要不斷鞏固,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學生只有完全掌握了這些字、詞在不同語境下的意思,才可以在文言文閱讀中對其進行靈活運用。學生只有通過今后的不斷學習歸納和練習鞏固,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上才會有較大突破。
高中文言文教學效果一直難以提升,除了文言文本身難度較大這一原因外,更重要的就是教師文言文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陳舊和乏味,這種老舊的教學模式難以激起學生對古文精華的探究興趣。針對當前的情況,想要提升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將快樂教學的新理念融入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學中,對文言文的教學模式進行大膽的創新,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更多生動、新穎的教學模式,讓同學們對文言文課堂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他們在文言文課堂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在享受快樂的同時也收獲了豐富的文言文知識。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教材《鴻門宴》這一篇文言文時,教師就可以舍棄原先“講讀式”的教學模式,而開展新型的教學模式,如表演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等,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全面激發同學們的文言文學習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詞語意思和語法形式上都有比較大的差別,尤其是對于文言文閱讀量較少的高中生,想要他們全面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內涵,掌握文言文的閱讀方法和學習技巧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拓寬學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量顯得十分有必要。在教師的日常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在掌握課內文言文的基礎上努力擴大自己的課外文言文閱讀量,將課內文言文中所學到的實詞、虛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運用到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中,從而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積累更多的文言文閱讀技巧。例如,在學習《勸學》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去閱讀《荀子》中的其他篇章,在閱讀時將遇到的實詞、虛詞、多義字進行歸納比較,掌握他們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意思以及一些特有的文言文語法知識。教學實踐證明,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課外閱讀,學生對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知識能夠得到鞏固,同時還能積累到不少古文閱讀經驗和技巧,對古文的畏懼感也逐漸消失,學習成績也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