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剛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高職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面向生產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在信息傳播多元化的時代,高職院校需要創新思政教育方式,以實現高職教育目標。
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通過思政教育工作進一步提高人才的思想素質,從而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促進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的提升,保證高職人才在獲得專業技能的同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對社會建設發揮促進作用。
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充分發揮現有教育制度和資源優勢,促進學生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不斷提高個體的思想政治覺悟,自覺參與到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中。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解決人的思想品德水平與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標準差異的矛盾,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由此可見,高職思政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功能與目標都具有政治性和重要性。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立德,讓每個學生在獲得專業技能之前,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對個人、集體、社會具有正確的觀念,從而對個體進步、社會生產發揮促進作用。
當前,高職生思想意識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存在個性化的表現,極少數學生存在一些偏頗情況,要解決此類情況,有效的思政教育迫在眉睫。
1.2.1 加強主流思想引導的緊迫性
高職學生積極向上的主流思想表現為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熱愛黨的領導、熱愛集體、熱愛生活,能夠認同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對個體、集體、社會的關系有正確認知。
高職思政教育要不斷強化學生已經初步形成的正確的思政認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穩固的政治信仰、價值信念,以便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形成較為長久的正向影響。
1.2.2 對個性思想引導的緊迫性
隨著經濟改革、社會轉型、產業升級、就業環境等現實因素的影響,每個高職學生的認識基礎、未來方向、謀生方式各有特征,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個體經歷不同,所以針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也要個性化。
在學生個體經歷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折和不滿,個性思想引導的緊迫性就在于針對這些挫折和不滿,形成預防機制,促進學生正確對待個體經歷中的困難,以正確的思政觀念,引導個體不斷強化和進步,防止學生在個體社會實踐活動中,動搖正確的個性化的思政觀念。
學生的思政狀態在具有強烈個性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搖擺性,通過高職思政教育的正確引導,則可以爭取實現學生思想向主流價值觀念轉化。
1.2.3 對偏頗思想引導的緊迫性
極少數學生的思政觀念存在偏頗。在高職思政教育中,必須特別重視這部分學生,特別是在人員相對集中、封閉的高職院校環境中,不良的思想狀況,在沒有得到有效管控、引導、區別的情況下,如果任由其滋生、蔓延、擴大,將會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偏頗思想引導的緊迫性在于加強管控的同時適度引導,需要發揮高職思政教育隊伍的作用,適度介入,必要時發揮黨員、干部對點聯系輔導責任制的作用,對這部分學生采取長效化、適度性的引導,幫助他們盡快形成符合主流價值的個體思政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社會的轉型、相關體制的轉變,社會大眾的思政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特別是對于思想活躍的高職學生影響較大。當前,高職院校的生源錄取方式日益多樣化,受收費制度、學分制度、學習方式、就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高職學生的思想復雜多變,這些對高職的思政教育,包括對思政教育隊伍、思政教育對象、思政教育手段、思政教育效果考量,都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通過對近三年的新生入校調查、畢業生追蹤發現,高職大學生的思想主流是積極的,但也有部分學生存在政治信仰淡漠、理想信念缺失、社會責任感不足、價值取向不正確、心理調節軟弱、團隊精神缺失等現象。
首先,具有自主意識但缺少獨立能力。當前,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多為95后,他們成長在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中,比較獨立自主、強調自我、個性突出,在遠離家庭的照顧和親人的關愛獨立生活時,又缺少獨立自主的能力;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成熟,在對社會現象的認知、社會思潮的批判、社會價值的選擇方面,尚無能力做出獨立的、正確的選擇。
其次,具有擔當精神但缺少吃苦能力。現代高職生成長在經濟條件比較富裕的時代,大多數高職學生的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影響,多數高職學生具有責任感,遇事敢于擔當。但當他們走出家庭,獨自接觸社會后,發現擔當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艱苦的勞動和長久的堅持,由于對個體勞動能力的認知不足,處事經驗不夠豐富,往往缺少吃苦的能力,容易產生挫敗感和畏難情緒。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2017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的根本問題,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
從國家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導思想不難看出,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長期、必要、重要的工作,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高職院校要更加注重人才的綜合素質,更加注重“立德”,培養有思想的技能人才。
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課程實施方面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的教學格局,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
高職院校在思政課堂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同時,要不斷從素質文化課、專業課程中提煉思想元素,以專業知識為載體,與價值觀念、職業理想、職業精神相結合;專業課教師也要不斷提升思想教育水平,在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開展思政引導,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相結合,促進學生思政素質的提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
高職學生由于參加頂崗實踐,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實踐、學習實踐,在這個過程中,高職學生會經歷挫折、挑戰、成功等體驗,通過這些心理體驗錘煉了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完成了心靈的成長,這都是高職思政教育介入的良好契機。高職教師要在學生各類實踐活動中適時引入思政教育,實現全方位育人,向學生提供思想疏導、政治引導,培養具有合格思政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失衡、模式僵化、載體分散、內容斷裂、環境干預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對此高職院校在開展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應采取多樣措施,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可用措施包括多途徑、多渠道、正能量。
高職思政教育要從思政課堂到思政實踐,從思政課程到課堂思政,從專職育人到專業育人,不斷豐富思政教育途徑。
一是形成良好的引導途徑。高職院校的各級領導可以與廣大師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途徑,實現平等、順暢的溝通,通過討論、交流、溝通,將主流思想的引導融入到工作過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讓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高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是拓寬網絡溝通渠道。高職院校可以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專兼職教師作用,從課堂教育到課后引導,從教室到網絡,充分發揮互聯網的載體作用,拓寬師生之間思想引導的路徑,建立互動社區,將學術、專業、思想等內容,通過網絡途徑實現師生互動。
三是發揮組織堡壘作用。積極發揮共青團、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作用,特別是基層組織,要強化過程育人、問題引導的作用,通過為學生解決切身問題的過程,加強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思想引導的作用。通過高職院校建立的思想工作體系,做到上傳下達、橫向引導、縱向培養。
四是挖掘區域教育資源。高職的人才培養要服務產業、行業、企業,在培養過程中,要緊密結合區域經濟、文化與教學資源。在發揮傳統文化優勢的同時,注重“非遺”資源的應用。例如,在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校本課程中,就有“非遺課程”的項目,在此課程的開設、授課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非遺”的思政資源,特別是在精神方面,“非遺”具有寶貴的教育資源。一代又一代的工匠通過專心致志、長期堅守在一個行業中辛勤勞動,創作了傳世作品,可以將這種“致心于一”的勞作精神與現代高職的勞動價值、工匠精神結合起來,擴大課程的育人效果。
高職思政教育的對象是高職學生,高職思政教育的供給方不僅是高職專業的思政教師,還包括專業課教師、政治工作輔導員、班主任等學生工作隊伍,甚至包括一切開展學生工作的相關因素,這些因素都能對學生的思政狀況產生影響。
一是發揮思政課堂和專門隊伍的主導作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堂是對高職學生進行主流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要充分發揮思政課堂的作用,豐富思政課堂實踐形式,努力讓學生通過思政實踐強化個體的思政意識和能力,自覺提高個人的思政水平。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黨務工作隊伍具有教師和管理人員雙重身份,通過專職隊伍的作用,讓高職學生通過在校生活、學習、實踐,不斷提升個體的思政認知,形成良好的德育觀念。
二是發揮專業課程教師的引導作用。傳統的專業課程觀念,強調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培養,在高職學生的思政觀念形成過程中,要結合專業技能的培養與應用,使高職的思政教育有載體,更能促進高職學生形成具有專業背景的思政觀念,達到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專業教師隊伍與思政教師隊伍協同育人的效果。
三是發揮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導向作用。高職學生在思政課堂、專業課堂之外,還有著廣泛的實踐空間,各類思想文化陣地對他們的思想形成了各種導向作用。高職院校可以充分發揮各類思想陣地的思政導向作用,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個體的認知和思辨能力,從而提高思政水平。
一是自信的力量。在時期,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幫助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增強國家意識、社會意識、法治意識。教師與學生要通過高職思政教育與學習的過程,強調誠信建設,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
二是文化的力量。要努力通過高職的地方文化課程、“非遺”課程、通識技能課程等文化類課堂,傳承中化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努力發掘思政資源,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認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思潮也在不斷變化,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要不斷修正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高職院校在承擔為社會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