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士雨
(江蘇省灌云縣益海學校)
小學英語教學中,游戲教學作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積極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小學英語課堂質量的提高有積極的意義。我們可以運用游戲化的課堂教學手段有:歌謠游戲、競賽游戲等形式,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接觸新版譯林牛津小學英語已是第四個年頭,一路走來,有淚水,更多的是歡笑。通過不斷的摸索,不斷地創新;我才發現:游戲化的課堂教學手段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果。游戲化的教學方式也是多樣的。
有人說音樂沒有國界,不管是什么語言,我們都可以通過傾聽去感受音樂的內在意義。其實,音樂不但沒有國界,而且可以滲透到英語課堂,在教學上運用歌謠游戲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通過唱編歌謠的游戲,取得教與學的雙贏效果,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當我們的英語課音樂飄飄,當我們的學生沉浸在跳動的音符中,當我們的英語課堂是這樣別樣的Do Re Me時,學習英語也會成為一種放松的方式,抑或是一種享受!例如:
3A Unit1的歌曲《Goodbye》拉開了學習英語的序幕:
Goodbye,Miss Li,
Goodbye,my friends…
歡快的旋律中,學生們認識了Miss Li,更學習了my friends和see you next time…學生亦可以仿照歌曲與別人告別。
4A Unit4中的《I can skate and I can jump》:Can you swim and can you run?Can you skate and can you jump?整首歌曲旋律極其歡快,看著學生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地去唱這首歌曲時,我心里總是在想,創設一個愉悅的教學課堂是多么重要,對于教師來說,這一直永無止境的追求與超越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愉悅的教學課堂一直都是最大的夢想。
“What do you have?I have a pot. What does she have?She has a tent. What do they have? They have some big tents. What do they have?They have some stoves.”5A Unit8《A Camping trip》的歌曲《What do you have?》(《牛津小學英語》3A,3B,4A,5A課本歌曲〈譯林出版社〉),巧妙地穿插了本單元主要句型What do you have?并注意到了第三人稱的轉換do與does的變化。瑯瑯上口的旋律中就把本單元的重點句型鞏固了,解決了教師在本單元一直強調的第三人稱轉換的頭疼難題。
此外,英語課堂的課堂導入與收尾有了歌曲會顯得更加流暢與歡快,《Ten Indian boys》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在教授數字時可以恰如其分運用,教授動物時可以選用《Bingo》這首兒歌,3B的Unit7《On the farm》可以用來導入新課《On the farm》,教師不妨多了解一些兒歌,既然是經典兒歌那么學生們一定都喜歡,由喜歡而去學習英語這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
Chant一直以來都是教師和學生可以信手拈來的創作,一雙手,一張嘴巴就可完美搭配。一般來說,好的Chant都簡單易懂,節奏感強,輕松有趣,學生上口快、容易記憶。因此,在課堂中運用Chant,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5B Unit3《Asking the way》,如果單純機械去表達去book shop與bus stop的路線,學生也許覺得很枯燥無味,教師可以展示一張去香港迪斯尼Disneyland的地圖,讓學生討論去迪斯尼樂園的路線,學生都會想方設法地表達到達的路線。
競賽式教學法源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理論,通過競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傳統的教學法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競賽游戲則可以將枯燥乏味的英語課堂變得富有趣味性,讓學生寓學于玩,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競賽游戲不僅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還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上進心,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
在上復習課的時候,我就經常運用競爭游戲法,其實復習課是給一部分學生亡羊補牢的機會,而就是這一部分學生不愿意再聽,總認為自己已經學得不錯,而只有競爭,才能讓他們在整堂課中都保持主動,復習課也就達到了效果。
例如,在教學譯林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3顏色詞匯時,考慮到這屆學生在二年級時已學過這些顏色詞匯,只是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全部掌握,所以不再以新授的方式教學,而是用整堂課競爭進行有效復習,并結合上面提到的三種積分方式,課堂效果不錯。
小學英語課本中課文以對話形式為主,從最簡單的情景交際到簡單語法的應用,從較為簡單的單詞到較難的語法知識,課文大多以對話形式將其展示給學生,教師可以運用表演游戲來使學生產生代入感,在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及臨場發揮、應變能力。因此,在課堂表演中,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激發學生表演的主動性,提升英語課堂的趣味性。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表演游戲獨具魅力,它是課堂的催化劑,是教學獲得成功的一條捷徑,更是學習者對語言的深一層次的內化。它需要以學生理解為前提,并且通過某種形式展現出來。譯林英語3A至4B的整體適合學生進行對話表演,情景表演,然而對于Story time,Cartoon time的表演不僅僅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在以教材情節為基礎的模仿表演中體會對話,融入對話,在表演中去學習和掌握最基本的語言知識。
表演要注重其目的性。有目標的表演才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有效表演中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表演活動要注重生活的真實性。其實表演表的是生活,演的是生活的再現。如表演3B Unit 1 In class的Story time時,一個男生扮演的遲到同學一上場就氣喘吁吁撓著頭說:I’m sorry.在場的同學立馬就被這樣的場景給吸引了,立刻想到自己遲到時候的場景了。
表演要發揮學生的特長。有的學生擅長設計場景,有的學生善于語言表達,有的學生善于道具幕后準備,更有學生善于表演的手法。在提前教師分工好的小組里讓學生各司其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像表演要高效率的課堂教學。例如,5B Unit3《Asking the way》,如果單純機械去表達去book shop與bus stop的路線,學生也許覺得很枯燥無味,教師可以展示一張去香港迪斯尼Disneyland的地圖,讓學生討論去迪斯尼樂園的路線,學生都會想方設法地表達到達的路線。
適當的評價能更有效地促進表演的質量,采取老師評選抑或是小組的競爭機制,針對不同的表演給予贊揚與鼓勵,更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在表演活動設計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天性,激活課堂中的每一個細胞,啟動學生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英語、領悟英語、運用英語,讓課堂充滿動感,充滿活力。
新課程標準對于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指出要把培養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基本任務(《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并對小學生的學習態度、自信心的培養、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也都做了一系列的詳細規定,這些新規定都要求我們轉變傳統的刻板的教學模式,努力尋找符合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的新的教學方式。除此之外還在學生的表達能力上分級的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在玩、演方面明確規定小學生能用英語做游戲并在游戲中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際。這為游戲與教學相結合提供的很好的契機,有利于學生對于游戲教學的深入了解,有利于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要想做到更好,就需要我們英語教師不斷地自我超越,去創造“游戲化”的教學方法!讓我們的學生在“游戲化”的知識殿堂上空盡情地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