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陽
(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第二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小學生的一大難題,可以說在語文“聽、說、讀、寫”四項基本功當中,“寫”是最難的,很多學生是談“文”色變。受傳統作文教學理念的束縛,“套話作文”也給小學生思維的創新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要想改變這樣的現狀,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必須要從小學生成長的環境和自身的特點出發,讓小學生們真正認識到“仿寫作文”與“套話作文”的本質性區別,這樣才能讓作文教學回歸到“原生態”,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小學作文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通過有效的作文教學,不但可以提高小學生們的寫作能力,而且還能夠進一步增強小學生們的審美意識,能夠讓他們把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情通過文字描述出來。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夠讓小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脫離框架的束縛等等問題,則成為老師們在作文教學中最為困惑的一個問題。因為作文教學不像數學知識一樣可以公式化、程序化,更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而且作文教學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見影的。于是,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為了寫出好作文,就運用寫作套路,把一些華麗的語句堆砌在文章當中,或者引用一些名言警鐘,或者發出傷春悲秋的感悟,而這樣的作文雖然在考試中能夠拿到高分,但卻并非小學生們的真實感受,更不能夠讓小學生們在寫作的過程中獲得樂趣,不利于他們創作靈感的激發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而這一系列的問題也正是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所擺脫不了的困境,也是當前小學作文教學脫離“套話作文”、回歸“原生態”問題中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話題。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每個小學生的心里都會記得幾篇常見的,而且容易被考到的作文模式,如在遇到寫關于“好人好事”方面的作文時,他們就可以搬出“拾金不昧”“扶盲人過馬路”等素材,而要寫關于“愛”的作文時,他們就會寫“媽媽雨中背我看病”“老師補課”等內容,但是這些內容真的是每個小學生都能夠遇到或者經歷過的事情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樣的內容明顯的存在的雷同的套話作文現象,但是有的老師或家長卻不以為然,覺得小學生們的理解能力和詞語積極不夠,只有通過這樣的仿寫才能夠促進作文寫作能力的提升,但“仿寫”與“套話”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對于作文的結構老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去進行理解和模仿,然后再通過對比去進行借鑒,而這樣的過程與套話不同,這里需要小學生能夠進行合理的掌握和把控,以防把“套話”當作“仿寫”,讓作文形式變成“虛構體”。
只有在生活中進行深刻的體會,才能在作文中所真實的材料。因此,老師一定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作文教學中為小學生創設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讓他們能夠對自然環境中、在生活實踐中去進行作文素材的積累,給他們辨別真善美的機會,讓他們看到生活中的真實情感,這樣才能產生一種寫作的沖動。比如,在當今高樓林立的大城市里,看到清潔工阿姨辛苦以及那些隨地吐痰現象,這時就可以讓小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去感悟這真實性的場景。相信在這種真情實感的沉淀中,小學生的作文一定能夠充分情感,而且還會產生一種難以割舍的愛,而這種真實的環境描寫中,當然也就不需要空話和套話的出現了,讓小學生自然而在的規避“套話作文”登場。
再如,在寫作“體驗”方面的文章時,小學生就不用再把“西紅柿炒雞蛋”搬出來了,而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走出課堂,去進行一次真正的野炊,這樣小學生就可以把在野炊過程中每個人的精彩表現記錄下來,而這些記錄才是小學生親身體驗的“原生態”,在進行作文素材整理的時候,腦海中自然就會把一幕幕鮮活的場景進行再現,而要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也就不再是難上加難了。
雖然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獲得非常大的成效,但以考試成績論輸贏的思想始終沒有完全排除,而表現在作文教學方面就更加顯著,許多老師一邊進行著教學模式的創新,給學生們講授作文寫作的技巧,而另一邊又不辭辛勞的給小學生傳授一些所謂的“作文技術”,這就難免使小學生們作文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而且小學生們還會記得老師教給他們的作文套路,知道哪個部分要詳寫,能拿高分,這些投機取巧的作法給了小學生一個錯誤的方向,讓他們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會輕易寫出來,制約著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揮。因此,要想改變這種“應試效應”就必須要改變老師的教學理念,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的培養以及思維能力的訓練上,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一個能夠激發他們思維與創新的氛圍,這樣才能使小學生能夠推陳出新,寫出具有標新立異的好作品。另外,老師一定不能夠打擊小學生們的“異想天開”,要鼓勵他們運用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種景象,然后把這些可愛的景色以文字的形式寫出來,讓作文不僅具有“原生態”,更具有生活教育的意義。
寫作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看待,必須要與我們識字教學、句子教學、閱讀教學有機聯系起來,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必須要與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內容有機結合,必須要對我們教學的內容最大優化,對課堂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和諧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索,真正從內心深處掌握知識,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多加引導和指點,讓學生在掌握文章內涵的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能夠從字里行間,從詞語句子,從段落篇章中找到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構思,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寫作思路體系,從而再在思路體系框架下,表達自己的想法,加入事實案例,從而完成寫作的任務。而這個過程是讓學生能讀,會讀,讓老師能導,會導,學生從中學習寫作方法,理解文章布局,清楚寫作結構,讓學生在想法變得“原生態”,感發自內心深處,真正寫出一篇具有學生真心實感的佳作來。比如,在學習《草原》一文時,小學生可以在進行教材內容的預習時對里面的一些好詞句,而這些優美的辭藻就是學生作文的最好素材。
另外,還要鼓勵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養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把一些自己認為好的段落、詞句摘抄下來,這是最簡單的讀書筆記,更深一層就是要求小學生在閱讀過一篇文章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寫出來,而不是以“套話”的模式進行記錄,而且自己的讀書筆記可以不遵循固定的作文格式,也可以沒有體裁的限制,只要是自己內心最為“原生態”的感覺即可。而且老師還可以對學生的這些讀書筆記進行指導。久而久之,“原生態”作文教學自然而然地就會替代“套話作文”,作文教學的質量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