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鈞
(廣西省大化縣北景鎮中心小學)
中國農村里的學生要遠遠多于城市里的孩子,搞好農村教育意義非常重大,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正處在啟蒙的年齡階段。對于小學數學這一學科,老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某些地方存在不足,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比較低,因此老師要精心設計課外作業,使學生享受作業帶來的成功與喜悅,進而鞏固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
老師在課堂上講了一個公式和定義,為了能讓學生熟練
掌握,會布置許多相似的、重復的作業,讓學生去完成,雖然這樣機械的練習能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但重復的去計算、重復的練習,學生會對數學學習慢慢失去興趣,他們會感到學習數學是非常枯燥無聊的,出現一種厭倦情緒,如果在小學學生就出現這樣的心理,那么對其以后的數學學習過程是非常不利的。
在農村小學里,老師都是在快放學的時候布置大量的數學課外作業,老師的出發點大都是想讓學生多做習題,對所學知識印象更加深刻。但是學生要完成這些作業需要花費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小學生都有愛玩的天性,尤其是農村的孩子,他們本想著放學后能夠放松一下,跟自己的小伙伴們一塊做游戲,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而一切被繁重的作業所打破,如果不做的話,怕受到老師的批評,小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尤其在意。一次兩次的,學生還可以堅持著去完成,但每次都是這么多的作業,很多時候開始應付了事,漫不經心,書寫馬虎,甚至開始出現抄襲作業的惡習,種種不良習慣是學生學習進步的攔路石。這樣的話,老師布置的作業還有意義嗎?既達不到作業應有的效果,也浪費了學生們的時間。
“一刀切”的數學課外作業布置對學習優秀的學生來說,他們“吃不飽”,學習主動性不強,不能進一步開發他們的數學潛力;對于數學學習有困難或動作緩慢的學生來講,他們“吃不了”,感覺數學學習更加困難。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就是為了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目前的學生只會學知識而不會用,他們不知道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那么老師在布置作業時就要選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練習題,讓他們知道知識可以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以及怎么用,讓學生學有所用,慢慢地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培養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
為什么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強,這跟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密不可分。老師在講課時總會把每道題的固定解題模式講給學生,也只講一種解題方法,這樣就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造成了學生思維的僵化,模式比較固定,不知變通,這不利于學生更長久的發展。老師應該選取有多種解法的題目,讓學生從多渠道、多角度、多實樣的進行嘗試,尋找新穎獨特、有創造性的解法,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他們的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數學教師應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于他們的問題,不催促學生,不追求解題數量,讓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成功”。每個人生而不同,有的學生對數學那種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而有些學生則對數學學習不太感興趣,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變得參差不齊,老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來分層次設置作業,老師可以根據每次數學考試班級里同學的排名來布置作業,比如給數學成績前20名的同學布置一些中上等或上等難度的題目,給排名靠后的同學布置一些中等的或基礎的題目,這也算一種因材施教的方式吧,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做作業時取得進步。
小學時代是每個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不要給小學生太大的壓力,他們應該在快樂中、在游戲中去成長,而不是在作業中去成長。小學生目前又不需要去參加中考、高考,為什么要把他們逼得那么緊?是分數重要?還是小學生的快樂重要?大多數老師和家長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應該從小競爭,這是不正確的,那么小的孩子就要背著沉甸甸的書包去上學,埋頭于做作業,如此反復的話,學生的性格會慢慢變得憂郁、變得內向、變得孤僻,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總之,農村小學數學老師要科學、合理地布置數學作業,不要給學生過多壓力,讓小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