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英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蓮池學校)
如何在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營造對話式的教學氛圍?關鍵是教師在進行對話教學時激活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動機。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活動是受動機調節和支配的。一個學生在學校求學,是因為他有學習的動機。動機是一種內部心理過程,它不同于外界刺激的作用。它能推動有機體產生某種活動,當活動產生以后,人們是否堅持進行這種活動,同樣有受到動機的調節和支配。動機是人的積極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當學生有了參與教學活動的動機時,這個動機就會維持他們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學生所向往目標的內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就能產生激活和維持活動的功能。
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開展有效對話,離不開師生共同創造的和諧的課堂。要使學生成為具有創新和批判精神的學習者,必須通過創設一種能夠對學生已有的心理能力提出挑戰的對話氛圍來完成。
1. 情感共鳴。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學生接受信息的“閥門”,積極的情感是學生認識活動的“能源”和“發動機”。如果沒有教師、學生、本文間的心理溝通,缺乏情感共鳴,難以想象品德課程實施的實效。從一定意義上講,品德課是情感課,品德課堂更是一塊情感共鳴的教育藝術園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注重引發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品德課堂在對話與共鳴中充滿活力。
2. 平等民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識,真誠地認識到自己是為學生服務的。可以說,沒有民主和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因為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心扉和彼此接納。因此,教師不應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不應對學生存在偏見和歧視;更不該憑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去剝奪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尊重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另外,教師要做到不輕易批評學生,常常給學生以鼓勵和支持,尤其是關愛那些后進生。一堂課或一個教學環節后,及時進行學習評價,多肯定,多鼓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就促使學生心情舒暢、無拘無束地參與了教學活動,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保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為學生的對話、師生的對話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對話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在智慧、文化、經驗諸方面的碰撞、交匯、融合,進而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感應與交流。這一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理解是順利進行對話的基礎。缺少了這個基礎,對話就無從談起。
1. 了解個人背景。學生的對話不是在一張白紙上進行的,他們各自儲備著迥然不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的認識理解。個體已有的認識、習慣等將影響著當前對話的進行。因此,教師要努力收集學生背景材料,綜合分析相關的信息。
2. 構建對話通道。學生在對話過程中,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和啟發,從而保障對話通道順暢。
3. 尊重獨特體驗。把對話引向深入。品德教材的“留白”,為師生留下了可供對話的巨大空間,每一位學生綜合自己的知識、經驗,發揮想象,用圖畫、語言、文字甚至動作填補這些空白,從而形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多元理解格局。這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并抓住契機,設計富有啟發性的話題,把對話引向深入。
控制對話的節奏和時間非常重要。組織學生把對話深入下去,勢必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而品德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怎么辦?教師要注意控制教學進度,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做到目標明確,計劃清楚,才能成功地控制教學進度。教師在備課時對具體內容進行彈性安排,對學生在對話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考慮得細致全面些,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對課堂對話的時間安排和控制上就能掌握得更合理。
營造課堂對話氛圍還要注意話題的選擇。教學本質上是以對話、交流、合作等為基礎的心理構建活動,失去了溝通(對話是溝通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性交往的一種能力)的教學是不可想象的。話題是營造課堂對話氛圍的核心因素,要善于選擇課堂對話的話題,以使學生在品德課堂對話中,心態開放,主題性凸顯,個性張揚,選擇性增加,創造性解放。
選擇有價值、易展開的話題作為品德課堂對話的內容,這些話題應是值得研究的、符合學生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的,它應體現學生“最近發展區”,或是有創新因素。話題,決定了對話的方向,關系到一節課的品德目標能否實現,可以說是課堂對話的靈魂。
愿每一位教師都能以至真至純的情感奏響品德教學這一美妙的樂章,塑造兒童美好的心靈,讓品德課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