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超 賈元義
(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國際上,創新創業教育始于20世紀40年代左右,此時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發達國家展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末,一些高校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和實驗區,成效較好。
作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創新創業教育,其教育水平的發展對解決就業創業任務重的難題具有重要意義,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水平的高低,則直接決定了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的高低。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主要從教育理念與目標、教育課程內容、實踐平臺、師資隊伍和運行模式等方面展開。
首先,針對教育理念與目標,把創新精神培養與創業教育相合起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素質,引導學生主動開展雙創活動。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決定于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其次,在課程內容研究方面,內容體系主要包括培養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品質、積累創新創業知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加強創新創業實踐鍛煉及開展創新創業“法德”教育六方面。再次,研究認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應包含創新實驗、創業模擬、創業實踐等類似的訓練平臺,同時將教育基地作為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實踐平臺。第四,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是解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問題的關鍵,高校應鼓勵教師走出課堂,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最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運行模式應該是泛在學習的、立體的模式,普及式教育與專門化的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
完備的師資力量是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有四成左右的二本院校沒有專職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一些院校雖然有創業導師,但其中大部分是經管類專業校內教師、學生工作人員、校外兼職導師,數量明顯不足。
浙江大學的一項調研表明,近73%的學生認為創業導師應是受過系統的創業培訓,很多對創業興趣深厚的學生認為,創業法律與商業知識比專業知識重要得多。有調查表明,高校專職的創業導師中有70%沒有創業經歷,大多是從書本、他人處獲知創業知識與創業經驗,不具備將創業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差。
創業課堂提倡“項目化”的教學模式,主張以生為本、以學促教,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白學之所用,授課實現“做中學”。一項對創業導師授課方式的調查表明,進行“項目化”教學的老師不足18%。教師敬業精神不高且精力有限,還缺少專業化培訓是產生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
《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就加強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建設提出系列重要舉措。2016年3月,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提出讓親身參與過創新創業的優秀人才進到校園、站上講臺,是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舉措。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意義重大而深遠。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需要科學論證與長遠規劃。完善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戰略規劃包括師資隊伍選拔來源及標準、人員數量、專業與知識結構、具體培訓計劃、暢通的發展與晉升渠道。經管類專業需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納入學校學院師資隊伍建設整體規劃之中,同時,科學制定創新創業教育教師的培養計劃、考評制度、激勵與約束機制、發展與晉升通道等。
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專業知識教學,更偏重于實踐教育,這是很多理論教學教師難以勝任的原因。經管類學生創新創業主要集中于創意類項目,經管類專業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應積極組建結合專業特色的專職教師隊伍,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思維活躍、創意豐富的教師作為帶頭人和雙創教學骨干。積極引導鼓勵雙創教師深入國內外企業調研,采取多種形式參與企業成長、創新、發展過程,不斷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結合理論提升對學生的教育水平。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離不開實干家的指導,需要社會的參與和大力支持。經管類專業在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時,應本著專任教師與兼職導師互補互促的原則,加強與社會各界合作。如聘請一些創業家、實業界成功人士和專家學者等作為兼職教師。這些兼職教師可以定期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孵化與落地,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專題講座、咨詢會與項目指導、跟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