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為 辛程遠 金連海
(吉林醫藥學院教務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老齡化日趨嚴重,慢性病人群數量龐大,人民群眾在就醫過程中情感方面的需求不斷提升,在醫療行為中對于死亡的共同認識是影響醫患矛盾的一個關鍵點。由于受到我國“重生忌死”的傳統文化制約,國內死亡教育至今仍停留在起步探索階段,有關教育內容、教學方式及模式等的研究均十分滯后,多數高校往往以生命教育代替死亡教育來開展。本文通過闡述《醫學導論》課程中開展的死亡教育,為促進地方醫學院校開展死亡教育作參考。
死亡教育是指導人們認識和處理死亡相關問題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旨在教會人們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他人的生死及相關問題。科學的開展死亡教育有利于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
目前,歐美、日韓的死亡教育開展廣泛、系統化,美國是開展死亡教育最早的國家,從小學到大學均有相應的教育課程或培訓;日本的死亡教育在臨終關懷、老年照護中開展了廣泛而有效的實踐,并收到很好的實效;韓國開展了體驗式的死亡教育,并建立了完善的課程和體系,其做法和效果得到世界多國的認可和效仿。
我國的死亡教育起步相對較晚,20世紀80年代隨著部分學者將國外的關于死亡教育的文獻翻譯后在國內發表,國內學術界逐漸開始關注死亡教育的教育與實踐。然而,國內群眾大多都有“重生忌死”的傳統觀念,死亡教育在社會上并未引起廣泛宣傳,在部分高校也僅僅是“點到為止”,系統性的課程或教學研究也鮮有報到。
隨著網絡化時代的到來,醫院內各種因為病患逝去造成的一些惡性傷醫事件頻頻被媒體報到,也暴露出了醫務工作者和群眾對死亡的認識不夠科學和系統,因此在醫學生課程中明確開展死亡教育,值得嘗試。
《醫學導論》是一門以醫學本身作為研究對象的科學,也是醫學各專業的入門教育課程。目前,使用較多的《醫學導論》教材主要內容包括:醫學史、醫學教育、醫學學習、衛生人員、病人角色、健康與疾病、診斷與治療、疾病預防與保健、醫院及衛生機構、衛生政策與醫改等。該課程目前在多數醫學院校均單獨設課,是醫學生初次系統認識醫學的課程。根據多年的教學嘗試,課程組將死亡教育開設于《醫學導論》課程中的《健康與疾病》章節,起到了積極的效果。
課程安排:2學時,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5~6組,每組6~7人),分別做專題交流和匯報,每組10分鐘,各專題分別為:《死亡的定義》《中國殯葬文化》《中國傳統死亡觀》《臨終關懷》《遺體護理》《殯儀館概況》《器官捐獻》《遺囑概況》等。
通過在《醫學導論》課程中開展死亡教育,課程組對學生進行了開課前后的死亡態度描繪修訂量表調研,結果見表1,所有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目前新入校醫學生受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比較忌諱探討死亡,通過收集資料并進行匯報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后,基本上都干預討論死亡的話題;對死亡的恐懼指標也顯著改善;大部分同學進行死亡教育后能夠客觀地認識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進程。
在醫學生《醫學導論》課程中開展死亡教育,并通過小組討論分別匯報的形式對醫學生死亡態度認知有較好的改善,有利于醫學生在步入醫學殿堂的起始階段能夠對生命、健康、死亡等有整體、宏觀和科學的認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有效促進了醫學生關注死亡教育的積極性,更便于學生心理上接收授課內容,并對中國目前關于死亡的相關文化、制度、傳統等內容有了相對全面的了解,有利于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和醫學人文教育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