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濤
(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白旗寨滿族鄉九年一貫制學校)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育者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夠透徹地、迅速地、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可以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并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去探索、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這一真理,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
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如教“壓強”這科時,我用謎語導入:“牛頓站在一平方米的土地上,打一物理科學家名。”學生都積極思考。有的同學答出“帕斯卡”。我問:“為什么”這個學生說:“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用名稱叫帕斯卡。”我說:“它是壓強的單位,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壓強。”這樣,我自然導入新課,并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同時,加深了印象,牛頓每平方米就是帕斯卡。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設置實驗情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塑料紙魚。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塑料紙魚的位置那么準確。這時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三根鋼絲都落在塑料紙魚的上方,然后引導學生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將光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可操作性強,創設的簡易實驗把學生帶入漁民叉魚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能使學生很快地集中注意力。
羅丹有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再美的事物,如果不被發現,那無異于明珠暗投,物理教學同樣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學,要想使物理教程從枯燥的鉛字變成閃爍美的科學詩篇,關鍵在于我們教師平常教學中是否認真發掘物理科學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學特征,是否去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學美的陶冶,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大到天體,小到共振粒子,從實體到另一形態的場、光等都是物質的。科學家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往往以科學美作為追求的目標,通過他們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論,在內容上、形式上自然、簡單、和諧,都放射出美的光輝。
教師平時教學中應向學生展示物理知識美的一面,激發學生愛美天性。例如,物理內容的簡單美,表現在物理概念、規律的表達上,科學、準確、簡潔。磁場的兩極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質存在、構成、運動及其運動規律的對稱性,從而產生美感。物理學理論內部相互間的自然展現的和諧美,自由落體、豎直上拋、下拋以及各種直線的勻加速與勻減速運動,都可以統一于運動學的速度和位移兩個公式中。由此可見,教學中,只要我們善于發掘物理學的“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美”等美學特征,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課程標準》指出:凡是用“通過實驗”這一措辭陳述的知識內容,都必須通過實驗來學習;除此之外,為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還應當盡量創造條件做一些其它力所能及的實驗,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同時,應大力提倡用身邊的物品做實驗,這樣既可以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又補充實驗課程資源,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精心設計有趣的實驗,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在《流體流速與壓強的關系》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個漏斗口朝下放置,在漏斗里放一個乒乓球,并用手托住,同時讓學生觀察,老師一松手乒乓球會怎樣。學生異口同聲的說:“會掉下來。”我接著問:“如果用嘴用力向下吹氣,乒乓球會怎樣呢?”學生猜想:有的說更得掉下來,有的說不會掉下來。這時,我讓每個學生用桌上的漏斗和乒乓球做老師提出的實驗。當學生用力向下吹氣時,乒乓球牢牢的貼在漏斗壁上,并不掉下來,學生很奇怪。這時,我引導學生,用力吹氣,觀察乒乓球和漏斗壁之間空氣流速怎樣。學生答:“流速很大。”“在氣體中,流速大的地方壓強怎樣?”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最后得出:在氣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這樣生動有趣的實驗,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是學生熱愛物理。
初中物理新課程特別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