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翔
(常州市武進區鳴凰中心小學)
1.范例引領一面“鏡”
對于低段的孩子,教師針對所學內容和小組情況,明確展示內容,人員分工及展示步驟是他們開始小組學習重要的第一步。有了適切的范例,他們就有了一面可供參照的“鏡子”。學習能力稍差的小組可以根據范例進行按部就班的學習,學習能力較強的小組也可以在范例的基礎上創造性發揮,融入個人和小組特色。
案例一:《過新年》(領略春節的歷史、習俗、文化)
教師設計“春節習俗我來說”“春節歷史我來演”“春節美食我來贊”“春節文化我來評”四個小組,學生可根據興趣,自由選擇。以“春節美食我來贊”小組要求為例。
(1)賞一賞。讀一讀組員搜集到的美食材料,欣賞美食圖片。
(2)挑一挑。挑選最有特色的一種,選代表熟讀展示介紹。
(3)秀一秀。組長串聯介紹,“我們小組找到了春節的某美食,它最有特色的是……”
本案例中教師以“小錦囊”的形式,把春節美食組的要求和展示步驟條理清晰地告知學生。“賞一賞,挑一挑,秀一秀”,這三步走的方式,學生不用擔心不知從何入手,尤其適合低段學習、小組學習剛起步或者有一定難度的展示,幫助他們形成道德認同能力。
2.提綱挈領一把“梯”
對于中高段學生來說,又怎樣通過小組學習的展示出合作的精髓呢?此時,就要求教師發揮提攜引領的作用,創造出一把高矮適宜,易于攀爬的“梯子”,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展示小組學習的成果。
案例二:《戰爭何時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什么?)

本案例所呈現出的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但小組學習仍是基礎和依托,小組展示是本活動成果交流的必由之路。教師給孩子學習資料包,學生先自主閱讀三則資料,在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思考戰爭帶給人們的是什么?教師以提綱的形式,分三步,把展示的內容做了由淺入深的剖析呈現,便于學生交流展示,幫助學生形成社會參與能力。
小組合作展示,理應是課堂中最亮眼的一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的變化,選擇適合學生的展示方式進行組織教學,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日久天長,能力必定會得到提升。
1.表演式展示
表演式展示,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它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社會參與能力有促進作用。表演式展示應注意把小組討論的精華通過表演呈現出來,體現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融合。
案例三:《火與電》(燒開水的學問)
一位學生匯報操作要點,另一學生現場表演操作。
生A:“第一步,加水。注意:不要超過最高水位線。”
生B:演示加水,并指出最高最低水位的位置。
生A:“第二步,擦干手,再插電源。”
生B:演示毛巾擦手,一手按住插線板,一手插插座,按開關。
生A:“第三步,水沸騰,確認開關‘跳’回原位。為了安全,最好把插頭拔下或關閉插座電源。”
生B:指開關位置,—手按住插座,一手拔插頭,并演示關閉插座的電源。
要解決目前面臨的科研與實際生產存在差距的問題,首先需要強化研究人員對于市場和生產的動態分析,讓其更好的了解農戶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需求,從而更好的調整科研的方向,將更多的重心放在可用性更強的農業技術上。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科研成果的轉化率,提高科研與生產之間的結合度,讓農戶可以更好的應用先進的科研成果進行生產。
展示結束后,其他同學可以就表演發表自己的想法。較之單純的語言表述,表演展示更具有吸引力和和實用價值,真正將體驗學習落到實處。全體學生既是情境的感受者,也是情境的參與者和創造者,形成自我保護能力。
2.展板式展示
展板式展示是非常直觀、實用的展示方式之一,學生可以把小組的思考過程、探究結果,通過整合在一張展板上,以展板為媒介,輕松直觀地進行成果展示。
案例四:《紅綠燈在站崗》(了解交通標志并根據含義分類)
(1)小組內將課前搜集、課中制作的交通標志整合在一起,再以顏色、含義等為依據將標志分門別類,貼在展板上。
(2)小組用猜一猜、驗一驗的方式,把標志的含義、分類展示在展板上。
(3)小組展板展示。
經過課前搜集整合,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交通標志大致可分為,“小心、注意標志”“禁止標志”“指令標志”。每個小組根據自己小組的情況,重點展示一類交通標志,這樣的展示目標明確,切口小,使小組合作更具有實效性,培養學生的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3.辯論式展示
對于中高段的學生,辯論是培養他們邏輯思維能力、語言雄辯能力的好方法。
案例五:《認識廣告》(辯論:商業廣告好不好)
觀點一,商業廣告好。商業廣告能方便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提供需要的各種信息;制作精美的廣告能美化市容……
觀點二,商業廣告不好。商業廣告過多會給生活帶來煩惱;小廣告亂貼亂畫會破壞環境……
兩派學生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在老師的引導下明晰了我們并不能武斷地說商業廣告是好是壞,既要看到了它好的一面,發揮其優勢,也要關注它不好的一面,注意規避,培養了他們發散思維、辯證看問題的能力。
很多教師常常覺得,品德課堂上,精彩的小組展示完了,就算是教學成功了。殊不知,精彩往往在展示之后的反饋環節到達頂峰。此時,教師應做一個善于傾聽、真誠鼓勵、捕捉生成、補充提升的推手,在展示過后把課堂推向更高潮。
1.糾正錯誤一把“尺”
展示完畢,總結反饋環節,教師要手握一把“標尺”,對學生展示的內容進行標準化評判。
案例六:《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
當我們遭遇燙傷應該怎么辦?一小組以表演式展示反饋處理方法,教師對其中的錯誤示范及時糾正。假如衣服已經和皮膚粘在一起,我們還可以用剪刀剪將衣物剪開,粘連的部分千萬不要硬拉,防止二次受傷,以達到正確處置的教育目的。
2.引領提升一汪“泉”
情感的提升、思維的增量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是展示后,教師應關注的重點,其形式可以是對話推進,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也可以是內容擴充:數據、圖片、視頻……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的多重能力,在展示后依然可以如泉噴涌,得到提升。
案例七:《千年不衰的漢字》(漢字經久不衰,是否可以高枕無憂?)
案例中教師以數據圖表的形式把漢字的未來發展之路展現在學生面前,補充拓展漢語熱、聯合國通用語等資料。以師生、生生對話,進行探討思辨,讓學生明白了“漢字魅力無窮,也需繼續完善,期待大家努力”的要旨,更深化了學生對漢字發展的認識。
小學品德課堂的小組合作展示立足于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只要教師從學生出發,重視前瞻、關注過程、凸顯反饋,給學生思考的機會、表達的權利,就能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