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鋒 李全秀
(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昭陽街道中心小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讓學生學會使用數學語言是很重要的。很多老師認為是浪費時間,認為太可惜,認為用這些時間還不如讓他們多做些題目,有些教師擔心教學時間來不及,認為讓學生說還不如教師講。殊不知,這些“浪費時間”“教學時間來不及”,實際上是教師剝奪了學生說話的權力,扼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尋求時間短、效率高的形式。如同桌說、小組說、指名說等方式。如有一節課是二年級的兩位數加兩位數,根據教材編排,教師先出示情景圖,問:“圖上畫了什么?從圖上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的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和你的同桌互相說一說,并想一想怎樣解決?”讓學生通過說,先審題,弄清條件與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然后思考解題方法。接著教師請學生單獨發言,二年級的學生還比較小,說時語言不完整,這時,教師注意引導他們用完整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學生列出算式后,教師再問:“這道題怎樣算?用你的小棒或計數器擺一擺,然后跟你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怎樣算。”讓學生結合動手操作說算法。這樣的引導,前后兩次爭取了大部分學生說話的時間。并安排他們說的空間,如同桌說、小組說和個別說。而且,在學生說的時候,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跟著思維走,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思維的能力。
再如,在教授“認識梯形”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梯形,然后讓學生動手做一個梯形,再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活動,小組討論交流梯形的特點,最后點名發言。教師要重視直觀操作與語言表達的結合,讓學生說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傾聽學生的敘述,及時反饋信息,隨時糾正錯誤,補充不完整、不全面的部分,使他們逐漸學會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學生慢慢地會使用數學語言了。
當閱讀一個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識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了解每個數學術語和數學符合的準確含義,反復咀嚼、仔細推敲每一個關鍵的詞語,明確關鍵詞語之間的依存關系,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從字詞句或符號中揭示其本質屬性,加深理解。例如:“除”和“除以”只有一字之差,意義卻完全相反。還有,認識三角形時,“三角形是由同一平面內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所組成的封閉圖形”,學生應正確理解“首尾順次連接”的含義。還有,課本中框出的總結性文字和有關的“底注”等教材的“注解”部分,都需要認真閱讀,才能靈活的掌握有關知識。教學中,當學生試圖理解一個概念、定律、公式或數學材料時,必須引導其對每個句子、術語和數學符號反復閱讀,細致分析,才可能領會其內涵和含義;否則,學生就無法展開思維活動。由此可見,數學語言的表述形式與數學內容之間的這一關系決定了數學閱讀必須多讀、多思。
因此,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有效描述條件和條件、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久而久之,學生在閱讀時就會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在多思中有效的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隨之得到培養和提高。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形成思維習慣教學是師生信息相互傳遞的雙邊活動。學生只有學會問,質疑問難,才能不斷增長知識,不斷提高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讓學生敢于在課堂上質疑問難,敢于對老師質疑問難。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造機會,留出時間讓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培養思維意識。教師可在學生自學課本或課堂教學小節后的一段時間,采用先學后問或練后再問的方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本后提問。自學的內容都是新知識,小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低,這使他們在自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難以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內容,這時也是激發學生提問的好時機。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一內容時,我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本,掌握三角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在此基礎上提出:“除了書上的推導方法,你還能想出其它辦法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這樣的問題可以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注重實踐。加強訓練,注意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只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主積極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