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潔 李寶峰
(山東省臨沭縣第四實驗小學)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經常進行反思,從平常中發現不平常,去探索各種結論和未確定條件的各種可能。知識的綜合性決定了思維活動的多樣性。
1.聽課的反思。沒有反思的聽課是膚淺的,從教師講解中反思問題的方法,學生要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見解。對學生而言,每次學習僅僅是一種經歷,只有通過不斷地反思,把經歷提升為經驗,學習才具備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幫助學生養成學習反思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個教師都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陣地,致力于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使每一位學生的認知活動都伴隨著豐富的情緒,積極的反思,變得想象豐富、敏銳、思維活躍,使每一位學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動中得到更健康的發展,進而達到素質的進一步提升。
2.解題的反思。對問題解答后的結論的正確性的驗證或提出疑問,是否還有其他問題的解法;是否對問題的題設或結論進行變式;是否把當前的命題推廣到一般情況;進一步思考問題的完備性及結論的準確性。
3.結論的反思。學生往往在學習基礎知識時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滿足于一知半解,這是造成作業錯誤的重要原因。在解題之后,學生往往忽視對結論的反思,出現結果不符合實際,數據出錯等現象。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角度來剖析作業錯誤的原因,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機會,使學生在糾正作業錯誤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質,指導學生有自覺性地檢驗結果,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這樣,學生的思路就一下子打開了,紛紛說出解決的辦法,通過質疑問難,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的應用意識,反思的作用就顯而易見了。
什么是數學素養?數學素養——指人用數學觀點、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和數學思維習慣、興趣及品質等。數學是一門知識結構有序、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是人們對客觀世界進行定量刻畫和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必須遵循數學學科特性,通過不斷地分析、運算、綜合、判斷推理來完成。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優化的過程,同時又是數學思維品質不斷培養強化的過程。顯然,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有序性以及數學方法的多樣性,是我們提高數學素養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數學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良好的數感則有利于形成科學的直覺能力。個人的數學意識和數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數學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數學素養水平。具備良好數學意識和數感的人應該具有對數的敏銳感受力和適應性,能夠有意識地用數學知識去觀察、解釋和表現客觀事物的數據特征和空間形式,并善于發現生活中所潛在的數學特征問題。所以,應將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連讓學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能力。
數學探究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最核心的成分和最本質的特征,數學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過數學思維方式的訓練來完成的。
1.培養估算能力,形成科學的直覺。估算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估算能力有著廣泛的作用。如果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積極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這將有助于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數學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有助于學生對日常數量關系的靈活處理,形成各種解題策路,進而形成科學的數學視覺。
2.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教師要想培養學生實際的本領,必須帶領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長知識、長才干,學會適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總之,數學反思是一種自我思考和認識的思維活動。反思作為人的一種能力,在教學中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在數學解題的教學中凡事都有一個良好的反思習慣,針對于學生深化認識知識,提高數學能力與素質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在教學中灌輸這種思想,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對于問題進行反思,可以有效的提升數學成績,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