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江
(南陽幼兒師范學校)
職業價值觀不僅是自身職業價值取向的體現,同時也是自身職業尺度與準則的表現。筆者將分別從,幼師生從業動機分析、幼師職業價值觀現狀及特征、培養幼師職業價值觀的有效對策,三個方面來闡述。
大部分幼師生在進校前邊有了舞蹈、音樂基礎,并對幼兒表現出較大興趣。這類學生不僅學習基礎好,其學習動機更加明顯,但這類幼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職業價值的全面理解。另外,有部分幼師生對幼師行業前景抱有較大希望,從事幼師行業可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這類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動機,但其專業技能有所缺乏,對今后的就業期望值不高,最終使其無法形成良好的職業價值觀。
幼師師德出現問題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幼師沒有對師德重要性形成重要的認識,因此中學學校要采取措施讓幼師意識到師德在教育育人中發揮的作用,同時還應強化幼師的價值意識,要求將師德落實于實踐,不僅要注重學生成績的提升,還應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觀念。第二,中學學校并不重視師德的建設和培養。在這種情況下,幼師難以自覺深入師德意識。所以,要從多方面著力培養幼師的師德,制定相關的策略,除了要關注教學質量,還應重視師德的考核,這樣才能夠促進幼師自身以及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筆者對幼師生從業動機進行了分析,就目前來看,幼師職業價值觀呈現出雙元化特征,并呈現出就業期望值過高的趨勢,職業評價則向具體化、現實化發展。
對于幼師而言職業動機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是職業選擇的主要動力。經調查發現,幼師職業動機包括:幼兒園在大城市、福利好、收入高、專業對口、與自身興趣愛好一致、人際關系協調、可提供繼續教育機會、晉升機會多、出國機會多、能為幼師事業做貢獻等,從職業動機不難看出,幼師職業價值觀逐漸朝著經濟收入與自身發展多元化趨勢發展,從而更好地滿足幼師自身需求。
在諸多動機中發現,幼兒園在大城市成為最重要的學習動機,由此發現,學生對大城市生活十分渴望,這是由于大部分幼師都來自農村家庭。另外社會貢獻職業動機則排在了靠后位置,由此說明幼師受拜金主義思想影響,已逐漸失去了奉獻精神。
所謂職業理想是指人們對所從事的職業設想,是人們在復雜的社會中為自己設定的奮斗目標。據相關調查,大部分幼師生能在南京、徐州、鎮江等城市找工作,據此不難看出幼師生對工作地點、待遇等有著較高要求,且部分幼師生存在“天之驕子”相關理念,學生未看到幼教行業激勵的市場競爭。據調查發現,在職業設想中,74.9%學生會選擇福利待遇好的單位,而40.2%學生則希望幼兒園在大城市;76.3%學生則希望在公里幼兒園就職,數據顯示幼師學生呈現出就業期望值過高的趨勢。大部分幼師生在職業選擇中存在挑肥揀瘦的現象,對自身競爭力缺乏有效思考,理想化嚴重,對就業產生直接影響。
所占職業評價是指人們依據自身價值觀,對各職業的優劣、好壞及重要性進行了分析與判斷,職業評價的實施不僅會對人們選擇職業造成影響,同時也會為影響到人們對工作的態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師學生職業判斷標準逐漸從理想化朝務實主義發展,個性與功利逐漸成為幼師職業價值判斷的主導。據相關調查發現,74.9%人選擇福利好收入高作為職業選擇第一標準,由此發現,大部分幼師對利益的考慮更加理性,與以往相比,職業社會地位與社會聲望重要性逐漸降低。
為充分體現幼師職業價值觀,學校應發揮自身教育作用,因為又是在入學時年齡較小,對職業抱有較大的期望。其職業價值觀通常是在學校階段形成的,據此,學校應加強對幼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據調查發現,大部分幼師生選擇幼師職業并非是自愿,更談不上是高尚的職業道德了。幼師生在職業的選擇上應正確對待,拋棄功利主義,正確看待晉升機會、發展前景、工作條件等,不可置集體利益于不顧。
經上述數據調查發現,幼師生職業理想化過高,這也導致許多畢業生對自身實力缺乏全面了解,更無法兼顧就業形勢與政策,最終導致低不成高不就等局面的產生。據此,學校應加大職業理想教育力度,鼓勵學生樹立良好的奮斗目標,形成奉獻主義。此外,還應對學生的就業觀念進行更新,對幼師行業的競爭趨勢加以明確,讓學生以一名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去擇業,學校通過職業理想教育的實施,使幼師學生認識到職業選擇不應好高騖遠,應該腳踏實地。
應對學生職業價值取向教育進行開展。所謂職業價值取向是指人們在擇業中是以社會為主題,還是以自我為主題的問題,它會涉及到人們如何看待職業地位,這也是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學校在職業價值取向教育中,應該堅持正確的職業地位觀,職業待遇觀念及職業苦樂觀與學生思想結合起來,開展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教育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對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確立起到一定幫助。值得注意的是,學校應對職業價值取向所表現的具體化與現實特征加以重視,了解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實際教育中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在倡導人應為社會貢獻的同時,也應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教育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意識。
另外,在選擇就業過程中,切忌眼高手低,最重要的是需要正確的評估自己的能力,努力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在社會工作當中鍛煉與成長。最后,高職院校學生需要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與職業掛念,隨著我國高校學生的增加,社會就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而對于熱門行業的競爭更是逐年加大,而對于一些潛力行業卻無人問津,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如果自己專業技能與潛力行業匹配,需要大膽就業。
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對學生道德水平,思想感情,產生著一定影響。首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對學校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對于學校環境進行創設,營造一種活潑的文化氛圍,將校園文化的時代特色體現出來;其次,還應對校園人文環境加以建設,在校園內張貼名人名言,開展人文活動都可營造出良好的人文環境,對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形成起到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學校還應對校園的輿論環境下也完善,可通過手超報校會校園小報等形式來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進行引導,從而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校園精神。
家庭文化背景的決定因素大多是來自于學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所從事的職業。而家庭文化背景的影響對學生屬于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不僅對學生的為人處世習慣有著較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其實這種文化背景的影響往往比物質背景的影響更為重要。
為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家庭教育也可起到一定引導作用。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首要環境,家庭對職業的認同會影響著學生今后的擇業觀。部分父母應對子女的期望過高,導致學生在職業選擇中以個人利益為主,致使學生普遍缺乏社會貢獻意識。且大部分幼師生,是來自農村家庭家長學歷較低對學生的關心過少。據此,學校應定期組織家長會,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是家長對當前的就業形勢與政策有所了解,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念。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引導,學生在擇業時應正確認識自己,降低期望值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對于家庭生活而言,父母需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就業問題可以關心但是不能過分的干預。需要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上的交流。高職院校學生在剛就業的階段一般都較為艱難,因此父母需要減輕其思想上的壓力。并且要注意關心學生的工作興趣,家庭為學生安排的工作崗位,學生也許自己并不喜歡,因此需要淡化包辦工作這一傳統觀念,讓學生在社會當中鍛煉自身的能力。
強化幼師專業發展制度化建設,確保教學改革質量,相關法規涉及與幼師權益內容,如幼師資格認定、入職后培訓等,雖然目前執行力度還欠缺力度,但只要不斷完善相關法規,使得幼師專業發展做到有法可依。其二,成立專業的幼師專業發展組織機構,為幼師專業發展提供平臺。青年幼師專業發展應具備連續性,幼師可以通過該機構促進自身發展,由此可見,建立專門的組織機,可以為幼師間交流和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其三,為幼師不同階段發展提供對應培訓,幼師入職之初要接受崗前培訓,幫助幼師盡快適應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能力。教學并不是一項容易做好的工作,課本理論僅能作為參考,而技巧的運用還需要通過實踐操作,比如教學設計、教材選擇、課堂肢體語言等均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要想在短時間內掌握教學技巧,就要主動與優秀幼師交流,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實際上,職業價值觀教育是一項綜合的社會工程,僅僅依靠學校去教育勸導,是難以達到目標的。據此,還應以一定的利益導向結合起來,全社會應參與到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倫理,道德教育中,對社會文明精神建設不斷強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創造一種社會發展與自我發展統一的價值觀氛圍,使學生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承擔社會責任。由此,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便會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對,對幼師行業今后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