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芳
長期以來,傳統的文本閱讀有三板斧:一是了解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二是對課文進行分段概括,從而總結內容,三是歸納全文主旨及寫作特色。這樣的解讀文本,只能使語文教學模式化、碎片化,讓學生思維僵化,乃至喪失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從文本的建構理論來看,文本的形成由三個階段:作者——作品——讀者。首先是作者中心。作者是創作的主體,文本存在的意義在于忠實地表達作者的原意。然后是文本中心。文本作為一種獨立存在,它直觀體現給大家的是言說的內容及怎樣言說。最后是讀者中心。以讀者的視角,實現與文本的互動,進行創造性的深入理解和開發建構。所以,科學的文本閱讀應該有三“步”走: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走出文本。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文本細讀就是就是徜徉在語言之途,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對文本進行咀嚼品味的過程。套用時髦的一句話就是:慢慢讀,欣賞?。『沃^裸眼?就是不要受任何資料的束縛,不要把前人的定論作為自己的心得,不要因自己的好惡而曲解作品。而是以以自己的直覺去讀,以自己的心性去感悟,以自己的眼光去審視。正如教育家葉圣陶所言,文本細讀就是“一字未其忽,語語悟其神”。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暢泳,在生僻字詞處、朗讀抑揚處、行文轉折處、矛盾生疑處、文句深奧處、寫法精妙處等咀嚼體味。
以《陋室銘》的解讀為例,首先要再三朗讀,讓學生體會銘文韻味如歌的特點所在:多用駢句,形式整齊,句末押韻,瑯瑯上口。然后再發揮學生想象,欣賞陋室情景如畫:屋外,青苔綠草,映入眼簾,清新淡雅。室內,高朋滿座,各位鴻儒和主人談笑風生,蓬蓽增輝。再看案頭金經一部,屋內陳設古琴一張。最后大家一起欣賞行文的搖曳生姿,靈動如水。巧妙的首尾類比、寫景的化靜為動、對比鮮明的交往不俗、虛實結合的生活情趣、畫龍點睛的引用名言。這些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知識的的自我建構過程,學生初步感知:有雅居,有雅儒,有雅趣。這樣的屋子怎能說是簡陋?這樣的主人怎能會是平凡之人?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設法縮短作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尋找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的渠道和方式,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意圖。作家生平介紹、寫作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創作意圖的闡述,以及前人對這部作品的評論,無一不是我們打開文本大門的鑰匙。每個作者都衷心地希望我們能是一個理想的讀者,能最大限度的與他的思想契合。
在整體把握《陋室銘》的基本內容后,此時再適時地引入對劉禹錫的生平介紹和寫作背景。了解詩豪的被貶經歷,三遷陋室的傳奇,結合他的代表作品:“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文中提到的 “諸葛廬”“子云亭”“孔子云”,諸葛亮、楊子云、,孔子等人,足以看出他把他們視為同道中人。那么他們都有哪些相同的德馨呢?三國政治家諸葛亮,非淡泊不以明志,非寧靜不以致遠。西漢文學家楊雄,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春秋教育家、萬世圣賢的孔子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由此,從了解再到理解,通過知人論世,同學們對詩人的形象逐漸清晰,詩人寫作的意圖也就呈現出來了。劉禹錫傲然面對逆境,蔑視權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是借陋室不陋,托物言志,表達自己對世俗毫不妥協的反抗精神,表達自己不慕榮利,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志趣情操。
南宋學者陳善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止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盡讀書之法也?!焙沃^“入”?就是由感受內容到領會主旨的這一理解過程。何謂“出”?就是對書中的內容加以分析,評價,消化,吸收,不拘泥于作者的觀點,不滿足于書中現成的結論,當取則取,當舍則舍,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語文教學要有語用意識,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可以是閱讀文本吸收后的表達,借鑒后的遷移,認知后的實踐,現實中的比照,生活中的還原??傊寣W生最終從課本走到生活,由小課堂走向大世界。
例如:《陋室銘》中,作者最得意的一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蔽覀兛梢砸觊_來,設計多樣的活動形式??梢允菍ψ?,出示上聯:苔痕綠綠綠上階,讓學生得出下聯:草色青青青入簾。還可以因此引入王安石的“茅檐長掃凈無苔”,將詩人和王安石進行對比,一個長掃臺階,一個卻任憑苔痕蔓延,到底源于什么樣不同的心境?還繼續漫溯下去,尋找歷史上類似劉禹錫這樣有高潔志趣的賢人。還可以讓學生小試牛刀,寫寫《——銘》。
通過“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走出文本”三個階段的解讀,由裸眼細讀為基礎,到正確得體適當的深入理解,最后到運思極物,自我內化感悟,學生從這篇課文中,了解了一種文體,走進一所陋室,結識了一位雅士,更讀懂了一種失意不失志的情懷。我們對照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達成進行反思,不難發現,我們這的這一課,將文體、文章、文化三位一體,是真正地實現了語文味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