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星
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兩個方面:一是對語言的吸收和積累;二是對語感的心得和積淀。要做好這兩方面工作,靠的是“重復”兩字,我們所講的“熟讀”“背誦”靠的都是“重復”,重復是語言學習之母。其實,學生對一篇文章的理解,靠的不單單是教師賣力地講解分析,而是學生不斷地熟讀、背誦,這看起來辦法很“土”,但這是任何高明的講解分析都替代不了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閱讀教學部分也強調: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附錄部分還專門推薦優秀詩文的背誦篇目。可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要重視熟讀背誦這個重要學習環節,否則,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將成為一句空話。
時下,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已十分普及,課堂知識容量大了,教師講解分析的時間充裕了,教與學的節奏快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新鮮感強了。但是語文課堂教學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不論是上什么類型的課,大家一般都熱衷用多媒體課件,反復朗讀的環節未引起足夠重視,多的是對課文的分析理解,甚至多的是老師的“滿堂灌”,老師忙得不亦樂乎。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問題是不能忽視熟讀背誦這一重要環節。結果累的是老師,輕松的是學生。導致學生在青少年時代最強記憶的最好時光悄然流逝,語文學科強調通過熟讀背誦對語言的積累沉淀也成了一句空話,難怪大多數學生“肚子里空空,無一點墨跡”,寫起作文筆下空洞得很。
由于過細的串講、繁瑣的分析已占去了課堂很多時間,那么“熟讀”環節怎么辦?不得已只得挪到課外作業來處理,這無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至于“背誦”環節,是可以放在課后作業來要求,不過課堂上老師要經常檢查落實。
在當下的教學中,熟讀背誦被斥之為“死記硬背”而加以否定,是過時落后的作法。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他們強調的是分析理解,忽視的是熟讀背誦;強調的是新穎時髦的課堂教學方式,忽視的是語文學科的特點。
中小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他們的記憶力最好,背誦能力最強,而且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能力也比成年人來得強。因此,從這個時期開始著手對他們熟讀、背功的強化訓練,顯得十分必要。
我國傳統教學一貫重視一個“背”字。古代先輩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知識教育叫做“讀書”,這個叫法非常古樸、通俗、明白,切中教學中的要害“讀”字。這“讀”就是“記”,就是“背”。天長日久,腹中漸豐,他們大多成為學富五車的名家。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年少時讀書讀到“口舌生瘡”之地步,終成一代大家,人稱“詩魔”;宋代文人歐陽修年輕時讀書讀到“晝夜廢寢忘食,唯讀書是務”之境界,遂成為大文豪……古人云“文選爛、秀才半”,講的就是“背”功的重要性。
五四時期的讀書人也像古人一樣十分重視“記功”“背功”的訓練。那個時代,我國涌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學識淵博的作家,他們駕馭語言的能力令人嘆服,這與他們早期接受傳統教學的“記背”訓練,從中積累大量語言材料,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是分不開的。魯迅先生小時候就把“十三經”等經典著作讀到滾瓜爛熟,甚至倒背如流,為日后成為文壇泰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對典范的書面語言(文章)熟讀背誦,即使所記的東西并沒有完全的理解或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這也無關緊要,先“吞”下去乃至背到爛在肚子里再說,等到年齡漸大,閱歷豐富、語言吸收和積累增多,終會逐漸明白,并逐漸化為己用。顯而易見,熟讀背誦典范作品早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
既然語文課堂教學中熟讀背誦環節如此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好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激發學生熟讀背誦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熟讀背誦花的時間相對較多,特別是背誦,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又是一件苦差事。讓學生在平時空閑時間能夠自覺地、積極地誦讀、背誦,這是最佳的辦法。那怎么做呢?首先要講明講透道理。因此,我們要經常向學生講講古今中外偉人、名人、文學家青少年時代重視熟讀背誦經典作品的故事,我們還可邀請班級、年級、學校或往屆學生中語文成績佼佼者談談這方面的切身體會。其次,每學期要定期舉行班級、年級、學校三種級別的熟讀背誦經典作品比賽,以營造濃濃的熟讀背誦經典作品的氛圍。再次,老師要以身示范。我們可時常利用課上課下點滴時間背一些美文或經典作品讓學生賞聽,這樣做的影響力、榜樣示范作用也是巨大的。
第二,加強誦讀指導培育語感。誦讀是培養語感的基本方式,例如授教《陋室銘》一文中的“導讀環節”部分,我們老師可以這樣處理: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后體會韻律之美;接著賞讀課文,享受畫面之美;最后誦讀課文,感受精神之美。“讀”的形式有:默讀、朗讀、個人讀、小組讀、齊讀,這樣通過一連串的“讀”,我們可以將課文學習要點帶出來,以達到教學之目的。
第三,傳授一些背誦方法與技巧。我們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黃金時期,這時期他們記憶力好,接受新事物能力強,此時加強語文“背功”訓練顯得十分必要也非常適宜。但由于學生學習科目多,任務重,壓力大,所以,我們老師在教學中除重視“背功”訓練外,還得給學生講些背誦方法與技巧。如:長文章一時難以記住,可采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先一小段一小段地背誦,然后合在一起貫穿起來加以背誦;有的篇章可以先理清一下寫作思路后加以記憶。在教學中還要注意“鞏固”這個環節,即在早讀或課前三五分鐘時間檢查學生背誦或進行默寫測試。
第四,提供學生識記材料。一整段一整篇背誦外,語文識記的內容有的還是比較零散的,學生也比較容易遺忘。對此,教師要靜下心來替學生收集、歸納、整理、匯總幾份識記材料,并提供給學生背誦。如:文學體裁常識、哲理詩句、愛國詩句、古詩詞中意境相似的詩句等,學生手頭上有了這些方面的識記材料,他們記起來背起來相對輕松,也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此外,我們還應該經常介紹或印發一些經典作品給學生朗讀體味,甚至要求背誦。
總之,熟讀背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使之成為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一個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