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潔
黨的十九大首次設立“黨代表通道”,為中外媒體進一步了解中國執政黨,尤其是一線黨代表提供了寶貴契機。“黨代表通道”既是黨代表們走向臺前,回應媒體關切的“考場”,也是中外媒體的同臺競技場。作為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利用融媒體做好二次傳播,充分展現中國共產黨人的新時代氣質,展現黨代會的透明和開放。
在“黨代表通道”報道中,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十九大報道組制作了四期《黨代表通道上的好聲音》系列新媒體產品,依托大數據輿情系統,采用“數讀”形式制作了“一圖讀懂”的新媒體產品——《數讀“黨代表通道”:自信和開放》,在新華社客戶端重點展示。這些產品是參閱數據、抓取新聞現場“活魚”有機結合的成果,具備可讀、可聽、可看、可分享等多種新媒體傳播特點。
以“一圖讀懂”的新媒體產品——《數讀“黨代表通道”:自信和開放》為例,該產品多維度梳理了三場“黨代表通道”實況,讓受眾及時了解黨代表信息。通過這個產品,我們可以清晰、直觀地看到,就年齡而言,亮相的黨代表主要居于40歲到55歲之間,也不乏90后和40后。就性別和民族而言,女性24人,男性36人,涵蓋漢族、瑤族、朝鮮族、滿族、壯族、藏族、維吾爾族、佤族、塔吉克族等多個民族。就職業而言,黨代表們來自各行各業,其中教師職業占比最大,約占13%,科學家和公務員各約占12%,工人和文藝工作者各約占10%,此外還有醫生、企業家、運動員等其他職業人員。
通過新華社新媒體報道,受眾還可及時了解黨代表們的“金言金句”。在第一場“黨代表通道”直播結束后,新華社第一時間整理了黨代表們的回答速記,挑選最能打動受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制作成《黨代表通道上的好聲音》。精縮版的黨代表答記者問更加適應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閱讀習慣。
從“金句”中,我們看到,面對記者提問,景海鵬、盧麗安、孟祥飛等代表的回答樸實卻堅定,充分展現了黨代表們的精神氣質。例如,當景海鵬代表被問到“個人的職業理想和國家民族的榮譽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一個忠誠的共產黨員的職業追求是什么”時,他的回答讓受眾感受到了濃濃的愛國精神與忠誠品質。當孟祥飛代表被問到“面對自己38歲的生日,在十九大開幕式上他想的是什么”時,他回答“是自己這代人和青年一代團結奮進,讓祖國強起來”。當盧麗安代表被問到“如何面對存在卻不客觀的質疑”時,他回答“歷史無法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黨代表們樸實、自信卻又飽含真情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受眾,獲得廣泛點贊。在另一項新媒體產品《點贊十九大 致敬新時代》中,新華社特約盧麗安代表朗讀十九大報告,制作成音頻產品,這一音頻產品也獲得了25000余次點贊量,居于眾代表前列。
通過這些感動人心的金言金句,我們可以充分體悟到“黨代表通道”的重要性。它不僅向世界展現了一個更加自信、開放的黨代會,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品格與氣質。雖然民族不同、行業不同,但這些基層黨代表們在本職工作崗位上始終兢兢業業、不辱使命,他們是為群眾謀福祉、和人民共呼吸的新時代共產黨人。
新華社根據十九大前后景海鵬、盧麗安、孟祥飛等黨代表的新聞關注度制作了趨勢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盧麗安、景海鵬、孟祥飛等代表的新聞關注度走勢基本一致:十九大開幕前期,預熱報道推出,總體關注度走勢平緩;10月18日十九大開幕式舉行,第一場“黨代表通道”采訪活動開展,黨代表關注度迅速走高,其中,10月18日,景海鵬、盧麗安代表迎來新聞關注度峰值,達到1192條;10月20日,孟祥飛代表的新聞關注度達到峰值806條;10月24日十九大閉幕后,新聞關注度逐漸走低。10月30日,黨代表們再次迎來新聞關注度高峰,孟祥飛代表的關注度最高——192條。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黨代表通道”的開啟,以“盧麗安代表”為關鍵詞的新聞關注度逐漸上升,僅10月18日,盧麗安代表的新聞關注度就達到了264條。
根據數據監測,我們發現“黨代表通道”的媒體提問主要集中于“黨代表們是如何履職的”這一問題。媒體評價重疊度最高的詞匯為——自信。同時,境內媒體對“黨代表通道”評價的高頻詞匯為“中國”“精神”“代表”等。其中,“中國”提及量為563次,“精神”提及量為399次,“代表”提及量為361次,“報告”提及量為331次,“時代”提及量為283次。境外媒體對十九大“黨代表通道”的評價總體積極正面,香港中評社10月19日發表文章《中評現場:十九大黨代表通道 大國透明自信》認為,十九大首創“黨代表通道”采訪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更加開放的執政理念,也是中國對五千年輝煌成就與未來發展的自信和底氣。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0月20日刊發文章《十九大首設“黨代表通道”》指出,中共十九大首設“黨代表通道”,在專門區域安排部分與會黨代表們接受媒體采訪,展示中共更加開放透明的姿態。
綜上所述,十九大首次設立的“黨代表通道”意義重大、效果良好。這種愈加開放的姿態讓世界充分認識到,中國將會更加自信、開放、透明,也更加理解“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的深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