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邑市柳疃鎮潮海學區小學)
新課改倡導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不斷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尊重了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思考
新課程改革已經有10年之久,我從教也已經10年了,回首新課程陪伴的十年時光,感慨很多。新課程打破了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淡化用分數衡量學生的傳統教學,尊重了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對此,我做了一些思考和實踐,和同行們交流。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改變教學行為,上課時多關注學生的及時反映,而不是只按自己的教學預設組織教學,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改之初,有相當的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的接受知識,自己不動腦筋思考問題的那種機械的學習方法。所以作為老師首先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讓他們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堂數學課。為此,我設立了“爭分比賽”制度,以此激勵同學們,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鍛煉,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越來越踴躍,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生的發展總是和自主聯系在一起的,學生的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因此,課堂教學中,我總是最大限度的給學生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觀察、操作、思考、討論,是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小組合作學習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助能力,交流能力,團隊精神,而且還能在合作的過程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創設情景,給他們提供小組合作的機會,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人多力量大,“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從而讓小組合作逐漸成為學生的一種需求。例如,我在教學《圓面積的推導》一節課時,先引導學生復習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公式及推導方法,以及曲線轉化為近似直線的過程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用剪、拼、擺等方法推導出圓面積,接著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們把圓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這樣,就可以用已學過的面積公式推導圓的面積。
《數學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有些數學活動學生個人完全能夠完成,如果再讓學生小組合作,反而讓大多數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與自主動手操作的機會。“好鋼還要用在刀刃上”討論要在真正需要的時候用,討論的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而且不宜過多。第一,出現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可以讓學生討論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且有一定難度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第三,當學生意見不一致時,而且有必要爭論時,不妨讓持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探究,準備與對方爭辯。小組合作學習還應明確分工,各負其責。每位組員既要會表達見解,還要會傾聽意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整合”功效。如我在講《圓柱體的體積》時,圓柱體積的推導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這時候就需要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對圓柱進行切割變形,把它轉化成我們熟悉的長方體,然后根據長方體的體積推導出圓柱的體積,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培養了合作意識。學生在整個實踐活動中,不斷的嘗試,不斷的收獲。
新課改要求數學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可是往往有些老師總會超過時間,講20分鐘或是30分鐘。其實老師講得多并不一定效果就好,講得少不一定效果就差。關鍵是老師要有效的利用課堂上這10分鐘,真正起到引導學生探求新知的作用。相反,有些老師總是不放心自己的學生,總是一遍一遍的問“懂了嗎?”“明白了嗎”,不行自己就再講一遍,明明學生已經掌握了,結果浪費了一些沒必要浪費的時間。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等他們的能力培養出來了,作為老師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學生,不要總是不敢放手,做一些無謂的重復。本人就曾經陷入這種誤區,導致課程跟不上進度。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為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新課改倡導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不斷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高,使數學課堂成為提高學生能力和素養的主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