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清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欽州市靈山縣豐塘鎮茶葉產業發展現狀,認為茶葉自主品牌缺乏,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組織化程度低,茶園缺乏有效監督管理;產業標準化水平低。找出問題,提出了茶企茶農形成有機結合體,推進標準化茶園建設;宣傳引導,發展多元化茶產業;拓寬銷售渠道,增加產品輻射面。對策,為推動豐塘鎮茶葉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方法】通過調查了解豐塘鎮茶葉產業生產、經營情況,組織服務情況,分析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結果】茶葉自主品牌缺乏,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組織化程度低,茶園缺乏有效監督管理;產業標準化水平低。【對策】茶企茶農形成有機結合體,推進標準化茶園建設;宣傳引號,發展多元化茶產業;拓寬銷售渠道,增加產品輻射面。
關鍵詞:茶葉;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7)01-0071-02
豐塘鎮位于欽州市靈山縣的東北部,距靈山縣城19km,距南寧130多km,209線國道貫通南北,總面積130km2,耕地面積8377.5hm2。豐塘鎮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是靈山縣優質茶葉生產基地,素有“茶葉之鄉”和“欽州市茶葉產業第一大鎮”的美稱。豐塘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7℃,年平均降雨量1650mm,平均日照時數1700h左右,平均無霜期約350d,全年≥10℃的活動積溫7390℃左右,月平均濕度79%以上,地形地質屬于丘陵地貌類型,一般丘陵海拔50~300m,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花崗巖和礦頁巖,土壤呈酸性,適宜優質茶樹生長。
1豐塘鎮茶產業現狀
1.1茶產業是最重要的農業產業
豐塘鎮茶產業已有500余年的歷史,全鎮各村都種植有茶葉,2015年種植面積773.3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占全縣茶園面積的45%,其中旱水田種植多333.3多hm2,坡地種植多440多hm2。種植的主要品種有福云六號、臺灣金萱、金觀音、云南大茶等,其中福云六號茶600hm2,臺灣金萱茶10hm2,金觀音6.7hm2,云南大茶6.7hm2,佛手、金觀音新品種13.3hm2,無公害茶園面積666.7hm2。全鎮年產茶青約11000t,干茶約2500t,產值超億元,茶產業實現人均增收達1000元,是該鎮最主要的農業產業。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豐塘鎮茶廠生產的“靈豐”牌精制紅茶2號、5號茶兩次榮獲國家農業部優質獎,紅碎茶獲國家紅茶類評比金獎,豐塘鎮陂塘村曾被評為全國“茶葉科技創新示范村”,2008年豐塘鎮獲“欽州市茶葉生產第一大鎮”的稱號,2013年“滕宇”牌英榜紅茶榮獲“桂茶杯”優質獎。
1.2茶產業生產加工協調發展
豐塘鎮有陽光茶廠、英榜茶廠、東明茶廠等30家茶葉加工廠,其中陽光茶廠和英榜茶廠通過了QS認證,鎮內茶青基本由當地茶葉加工廠收購加工,不存在茶青滯銷情況,生產加工協調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采摘季除了鎮內30家茶廠設點收購茶青外,各自然村主要路口每日均有流動收購點,流動收購點不少于50個,方便茶青交售。
1.3“九九六一三八部隊”是茶園生產管理主力
茶葉生產是傳統農業,種植、采摘都靠手工勞作,常年處于日曬雨淋的工作環境,且工作時間長,工效和產值又不高,年輕人都不愿意從事。無法離家的老年人、小孩和婦女就成為茶葉生產管理的主力軍,是茶葉生產忙季,也鮮有年輕人的身影,茶葉產業成為了“九九六一三八部隊”產業。
2制約豐塘鎮茶產業發展因素分析
2.1自主品牌缺乏,產品附加值低
全鎮茶葉加工廠共30家,點多面廣,全部是家庭作坊式加工廠,設備陳舊簡陋、工藝技術粗糙、管理水平低,自動化、信息化程度低,且產品加工水平參差不齊,地方茶葉品質無法發揮。其中28家茶廠以加工原料茶批發為主,加工量占全鎮加工量的80%以上,產品無包裝,無品牌,原料茶銷售價基本處于30~40元/公斤,產品附加值低,銷售手段落后,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2.2茶園缺乏有效監督管理
茶葉加工廠收購來自于千家萬戶的茶青,茶青來源及生產管理,由于缺乏組織關系和約束機制,加工廠對各家的茶園生產無權監督管理,茶園生產管理無法規范,茶青質量難以統一,茶青品質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2.3茶園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
該鎮茶園基本為農戶利用自家田地種植,生產自行管理,面積小且分散,各自為陣,達不到規模經營。茶葉生產涉及千家萬戶,生產情況千差萬別,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技術處理無法統一,技術規范無法及時落實到位,用肥用藥規格掌握不一致,規模化標準化茶園缺失。茶葉加工廠規模較小,生產開發經營模式單一,與種植戶聯系不緊密,不能形成規模效益,輻射帶動能力比較薄弱。
2.4技術支撐能力弱
茶農科技素質不高,只注重生產經營,不重視科技投入,茶葉加工廠科技力量薄弱,質量標準不統一。從全鎮發展規模看,技術、人才缺乏的情況明顯,沒有專門的產業管理機構,也沒有專職人員,科技力量跟不上,導致在種植、管理、加工、營銷等方面出現不少問題。
3豐塘鎮茶葉產業的對策與建議3.1茶企聯合茶農,推進標準化茶園建設
緊緊抓住當前扶貧政策,結合當地扶貧村,鼓勵茶企聯合貧困戶在扶貧村組建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茶園面積達到10hm2以上,制定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標準,茶園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管理,同一地塊做到四個一:統一施肥配方;統一統防統治;統一修剪要求;統一采摘標準。鎮政府部門一是積極主動與相關扶貧部門溝通,對聯合貧困戶成立合作社并達到相關要求的茶企給予相關配套扶持;二是對達到標準的茶企向農業部門申報標準化茶園建設項目,爭取資金扶持;三是向財政、發改等部門爭取相關項目支持。通過增強茶企聯合發展信心,依靠項目支持,更新茶企生產設備,改造茶園,統一茶園生產管理,實施茶青優質高價,生產優質茶,逐步銷售自主品牌茶葉的發展思路,達到茶農生產有組織,茶企生產有保障的茶農與茶企雙贏的規范化良好發展格局。
3.2宣傳引導,發展多元化茶產業
針對只生產綠茶、紅茶,產品比較單一,難免會出現產品滯銷的局面。茶產業是豐塘鎮農民實現增收致富的支柱農業產業,為應對市場風險,政府部門應引導茶企老板多走出去,深入茶產品豐富的地區、發達地區了解茶產業發展情況;組織茶企多參加茶展,把自己獨特的一面展現出來,宣傳自己,推銷自己。迎合市場多方面需求,多探索生產如富硒茶、速溶茶、袋泡茶等產品,同時開拓如化妝品、牙膏等茶原料市場,發展多元化茶產業,提高市場風險綜合應對能力,保障茶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3.3拓寬銷售渠道,擴大產品輻射面
當前該鎮茶產品的銷售主要依靠分銷商,將原料茶屯貨于分銷商處,資金回籠取決于分銷商走貨速度,處于被動局面,雖然無奈,但仍要穩定主流銷售渠道。如今是信息、物流、電商發達的時代,任何產品都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銷售,茶企應該利用這些現代化的工具,同時可以與各網絡銷售平臺合作銷售,甚至可以形成國際貿易,擴大營銷輻射面的同時增加宣傳視角,讓更多潛在客戶認識自己的產品。
3.4依托生態茶園,豐富紅色教育基地內容
“靈山縣中共第一黨小組誕生舊址”位于豐塘鎮修竹自然村中,是靈山縣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欽州市及所轄縣區經常組織單位和基層黨員到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當地黨委、政府非常重視“靈山縣中共第一黨小組誕生舊址”的維護、修繕與管理工作,配套完善村中基礎設施,道路實現自然村“村村通”,交通非常便利,進村主干道上都安裝上了路燈、監控設備,大部分茶園完善了機耕道路和溝渠建設,處處都是新農村的景象。政府部門應該統一規劃,充分利用教育主義與生態茶園資源,把黨性教育與茶葉休閑旅游結合起來,通過重溫入黨誓詞、考察茶園、采摘茶葉、體驗茶葉手工制作、品鑒茶藝等實踐活動,既可增強黨員黨性修養,又能加強黨員的社會實踐能力與工作生活樂趣。活動的開展可以達到宣傳“生態茶”、“放心茶”的目的,同時切合人們熱愛郊游的時尚,帶動當地茶園生態旅游,促進茶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韋靜峰.廣西六堡茶產業發展的思考[J].廣西茶業,2015,12(44):1-4.
[2]彭飛榮.廣西茶葉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大眾科技,2011,(2):127-128.
[3]洪愛珠.茶葉標準化體系現狀及對策研究[J].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2,(10):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