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摘要]目的研究對于抑郁癥患者提供優質護理干預對其服藥依從性及滿意情況的影響。方法我院精神科于2014年3月~2015年6月間實施一般治療及護理服務,選取此階段接受治療的抑郁癥患者46例作為常規組,于2015年7月~2016年9月提供優質護理干預措施,選取46例患者作為干預組,觀察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總結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及生活質量評價,了解患者干預后病情恢復情況。結果常規組患者服藥依從率為80.43%,干預組為95.65%,干預組依從率較高,P<0.05。常規組患者滿意度為73.91%,干預組為93.48%,干預組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5。常規組患者對于社會融入度、家庭成員相處、社交活動參與及情緒狀態等生活質量評分均低于干預組,P<0.05。常規組患者疾病恢復有效率為78.26%,干預組為95.65%,干預組病情恢復有效率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對于抑郁癥患者提供優質護理干預措施,大部分患者表示對于臨床護理干預工作表示滿意,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較高,患者經護理干預后病情恢復較好,且患者服藥依從性較好。
[關鍵詞]抑郁癥;遵醫行為;優質護理;滿意度;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7-124-04
抑郁癥是以長期情緒低落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患者主要表現包括長時間低落心理、與周圍環境不對應、患者主觀感受為悲痛、產生消極心態、嚴重者甚至會發生自傷及自殺行為,患者可能會產生幻覺,而抑郁癥的診斷應以患者每次發生抑郁表現時間持續在2周及以上,甚至更長,抑郁癥主要依靠藥物緩解,此外周圍生活環境對患者恢復也產生影響,疾病呈現反復發作特點。本文研究對抑郁癥患者提供優質護理干預對其服藥依從性及滿意情況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精神科于2014年3月~2016年9月為抑郁癥患者提供兩種護理干預措施,分別選取46例患者作為干預組與常規組,常規組包括男18例、女28例,年齡33~55歲,平均(42.0±2.0)歲,疾病病程1~5年,平均(3.0±0.5)年,患者學歷水平包括初中10例、高中11例、大專17例、本科8例。干預組包括男20例、女26例,年齡30~57歲,平均(44.1±3.0)歲,病程1~6年,平均(3.2±0.7)年,學歷分布為初中9例、高中12例、大專16例、本科9例。兩組患者疾病資料結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癥相關診斷標準;本次研究已取得患者本人同意;本研究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及相關部門批準后開展;排除標準:需排除中途退出研究患者;排除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疾病患者。
1.2護理
常規組患者接受一般院內護理服務,護士及時遵醫囑為患者提供用藥治療,積極滿足患者需求,為其提供疾病知識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溫馨安靜的治療環境,執行操作時減小噪音,避免對患者產生不良刺激;護士適時與患者保持溝通,了解其內心想法,鼓勵患者積極傾訴,每日進行訪談,及時聯合家屬提供親情護理,由心理醫生為患者每周進行心理治療。觀察患者接受優質護理干預措施,包括:(1)患者入院后,護士積極協助其查體,介紹科室環境,為其介紹疾病病理知識,與患者保持良好溝通關系,積極在日常生活中照料患者,鼓勵患者傾訴,并表示理解,了解其內心想法并加以引導,滿足患者合理要求。(2)及時告知患者藥物藥理作用及用藥療程等,告知藥物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等,對于長時間維持不良情緒患者,及時帶領其參與戶外活動,陪伴患者散步等,親近自然,舒緩其內心不良情緒,及時安慰并鼓勵患者。(3)根據患者文化水平為其選擇適合的書籍,鼓勵患者讀書,與家屬積極交流,了解患者家庭環境、發病前誘因事件等,了解后設身處地理解患者想法,加以引導,每周預約心理治療師為患者治療,進行交流。護士應積極理解并關心患者,讓其感受到人文關懷,尊重患者,科室應提供人性化管理,鼓勵家屬陪伴患者,做好日常照顧工作,為患者說明本科室其他抑郁癥患者成功治愈病例及經驗,提高患者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及治療積極性。(4)護士應注重病室環境管理,禁止在病房中擺放可能對患者機體造成傷害的物品,囑咐家屬積極陪伴患者,防止出現自殺或自傷行為,監督患者服藥,避免漏服。為患者做好出院指導工作,出院前登記患者基本資料及聯系方式,為患者及家屬重點強調抑郁癥患者家庭照顧要點,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囑咐家屬及時陪伴,避免刺激患者,保持情緒穩定,護士每周進行家庭或電話隨訪一次,了解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病情恢復情況,告知家屬日常飲食及生活中注意事項。
1.3觀察指標
判斷患者經護理干預后服藥依從性,主要指標包括完全依從:患者每日按照醫囑服藥、定時接受心理治療,臨床配合度較高,患者無明顯抵抗情緒;一般依從:堅持服藥一段時間后自主中斷,患者按時服藥依從性較低;不依從:患者中途放棄治療。采用WKOQOL-100量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情況,主要指標包括社會融入度、家庭成員相處、社交活動參與及情緒狀態等,總分為100分,得分較高者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較好。判斷患者對于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經過為期3個月的護理干預后,判斷患者病情恢復表現,主要指標包括恢復顯效:經臨床藥物治療及護理干預后,患者情緒好轉明顯,抑郁表現發作情況較少,患者愿意主動與人交流,可正常學習及工作,生存質量較好。有效:經干預后患者情緒有一定改善,抑郁表現偶爾發作,病情得到控制,繼續接受治療;一般:患者經干預后病情無明顯恢復表現,患者依然存在自傷傾向。總有效率=(治療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比較
常規組患者服藥依從率為80.43%,干預組為95.65%,干預組依從率較高,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對于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常規組患者滿意度為73.91%,干預組為93.48%,干預組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比較
常規組患者對社會融入度、家庭成員相處、社交活動參與、情緒狀態等生存質量相關指標評分均低于干預組,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患者病情恢復有效率
常規組患者疾病恢復有效率為78.26%,干預組為95.65%,干預組病情恢復有效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4。
3討論
3.1優質護理干預可提高抑郁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及滿意度
大部分抑郁癥患者由于對疾病認知度較低,患病后自我認同度較低,不愿與他人相處,懼怕歧視眼光,就醫配合度不高,服藥依從性較差,因此臨床應對此類患者加強優質護理干預。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服藥依從率及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評價結果均優于常規組,分析原因可能與優質護理服務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重視抑郁癥患者發病特點及癥狀表現,住院期間積極判斷患者情緒狀態,以熱情積極態度面對患者,建立較好護患關系,為患者展示專業面,提高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為患者加強健康指導,詳細解釋抑郁癥出現的誘因、主要表現、治療方法及過程、用藥知識、預后表現等,提高患者滿意度,讓患者了解自身癥狀是病發后主要表現,提高患者接受能力與服藥依從性。
3.2優質護理可提高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促進疾病恢復
抑郁癥疾病誘因較復雜,一旦患病后,會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及學習,隨著病情的不斷惡化,甚至可能導致家庭關系不和諧等,影響生存質量,且抑郁癥患者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處于自我厭棄等情緒狀態中,患者會出現極端思想,自殺及自傷等行為,威脅生命。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干預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分析原因可能與干預組實施優質護理期間,重視觀察抑郁癥患者長期存在不良情緒,積極巡視,囑咐患者加強陪伴,避免讓患者獨處。目前抑郁癥疾病臨床尚未明確病因,可能與遺傳、生活環境、心理因素、患者日常生活中遭遇重大變故、長期精神緊張、生活及工作壓力較大、受到情感創傷等因素有關,抑郁癥不是由單獨因素導致發病,而是多種因素相互共同作用引起。護士應針對抑郁癥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在患者入院后應進行全面病情評估,向家屬了解其家庭環境、工作性質、生活是否遭遇重大變故及其他事件后,總結抑郁癥出現原因,并針對患者個性特征總結治療方案及護理流程,主要通過溝通、語言安慰、精神鼓勵、陪伴、傾聽等方式幫助其舒緩不良情緒,進行健康教育,強調藥物控制病情的重要性,告知藥物治療配合臨床護理對病情恢復的積極意義。護士主要通過陪伴患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鼓勵家屬及親朋好友自己探視,提高患者社會融入度,增加家庭成員相處時間,通過鼓勵患者參與社交活動參與,可有效改善情緒狀態等,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促進疾病恢復。
綜上所述,對于抑郁癥患者提供優質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抑郁癥臨床表現等疾病知識宣傳,提高患者疾病認知能力及理解,積極與患者溝通,幫助其舒緩內心不良情緒,進行用藥干預及心理護理,大部分患者表示對于臨床護理干預工作表示滿意,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較高,對患者進行出院后隨訪護理,加強護患溝通,囑咐家屬堅持陪伴,患者經護理干預后病情恢復較好,且患者服藥依從性較好。
(收稿日期:201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