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業宏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如何“偶得”,卻是令人絞盡腦汁之事,每每寫起作文,學生總是抓耳撓腮,搜腸刮肚。究竟是何原因,頗令筆者深思。下面就結合一節作文寫作課,談談我對學生作文語言訓練的思考。
作文題目:《愛在細微處》
寫作要求:能結合生活實際,發現生活中的愛,通過你細致的觀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20分鐘內完成,然后交流!
學生完成寫作,并作小組交流,然后分別請幾組學生代表交流:
第1小組:那年冬天,寒氣刺骨,奶奶的腰在寒風中落下了老毛病,爺爺每天就這樣陪奶奶來來去去。有一次,我也去了,看見中醫給奶奶針灸時,爺爺緊緊握著奶奶的手,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默默的看著,望著那一根根細長而尖銳的針刺入奶奶的皮膚,爺爺的心揪成一團,緊緊握著奶奶的手,細微的愛在此刻體現。
第2小組:瑟瑟的寒風像刀子一樣“割傷”著路人,路人都低著頭,捂著臉向前走去。忽然,一位年過半百,衣服襤褸的乞丐映入我的眼簾。他蜷縮在街邊的一角,顯得弱不禁風,一陣寒風襲來,似乎就可以將他吹倒。我的內心不覺一顫,急忙走上前去,掏出身上僅有十元錢,放在他的破碗里。他向我投來了感激的眼神,我深深感到愛有時就是一個細小的關懷。
第3小組:炎炎夏日,又是一個安靜的夜晚,停電了。我和媽媽躺在搖椅上乘涼,流螢在面前飛來飛去,媽媽搖著蒲扇向我送來陣陣涼風,好涼爽!看著媽媽慈祥的臉龐,好愜意!靜謐的夜,梔子花在悄悄地綻放,我在媽媽的懷里熟睡,睡夢中還能看見媽媽甜美的笑!
在學生的筆下,生活中的愛都很細膩感人,但我卻覺得學生作文中缺少鮮活的語言,感人的愛似乎“弱不禁風”,如何讓學生的語言靈動起來呢?接下來的學生作文點評不覺讓我眼前一亮——
生甲:我個人更為欣賞第2篇,因為這篇文章語言描寫比較傳神,文章能運用景物描寫,比喻的修辭手法,還綜合運用了人物的動作描寫、外貌描寫等,語言生動,比較有文采!
師:“下面請第2組的同學說說你的怎么想到運用這些手法的?”
該同學自豪地說:“因為在構思作文時,我忽然想到了‘愛’主題的課文,如《背影》寫父親買橘時運用了動作、外貌描寫很傳神;還有《羚羊木雕》對萬芳的心理描寫,通過景物描寫來渲染;此外《紫藤蘿瀑布》運用多種修辭進行描寫。所以在寫作時,我借鑒了課文的一些寫作手法。首先要學會細致入微的觀察,其次寫作時能夠充分運用必要的修辭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并運用描寫的性的語言進行描寫。”
是啊!課文就是很好例子,我們可以向教材文本學寫作,將文本學習與學生的創作結合起來。
課文共欣賞首先要會品味課文語言,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和用心,讀出文中的美點妙處,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如《安塞腰鼓》中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渲染了安塞腰鼓的氣勢。此外,引導學生借鑒《濟南的冬天》《紫藤蘿瀑布》等文章的精彩片段,并嘗試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運用。
課文共欣賞還要能模仿語言,借鑒文章的寫作技巧,由借鑒到模仿再到提高。比如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教學時可充分挖掘課本資源,如學習《背影》,借鑒朱自清描寫父親買橘子攀月臺的動作描寫,引導學生觀察人物,其方法可融入人物動作描寫訓練;學習《羚羊木雕》,引導學生品味萬芳的心理描寫,訓練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的描寫等。
教材中的文本是一筆很豐富的資源,學生不僅能通過學習文本領略到文學大師的魅力,還能通過文本學習,學習寫作的技巧。相信通過向課文學習,學生筆下的文字也同樣會搖曳生姿,風情萬種。
經過品位課本中的精美文章,汲取這類文章語言的精華,學生從內心深處再次感到文質兼美的文章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然后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加工潤色:
改文1:奶奶患有關節炎,我和爺爺陪奶奶去醫院針灸。當第一根針扎到奶奶的膝上時,奶奶牙齒猛地咬住嘴唇,眉頭緊皺。坐在一旁的爺爺,立即伸出寬大的右手握住奶奶的干瘦的左手。頓時,奶奶扭過頭看著爺爺,眼里盛滿了笑。爺爺也回之一笑。我的心不禁為之一顫,這無聲的一握是心疼,是力量!這相視的一笑是感動,是理解!又是一針!爺爺猛地緊緊地握住奶奶的手,奶奶的眉頭松了,爺爺的眉頭卻緊了,皺成一個“川”字……當針一根一根的拔下來時,那個“川”字終于消失了……我和爺爺牽著奶奶的手離開了醫院,我明白:不管將來的命運多么不幸,有爺爺的握手,就一定能走到永遠。
改文2:我不由地停住了腳步,只見馬路邊癱坐著一位老爺爺,他頭發蓬亂,衣衫襤褸,兩只空袖在無情的秋風中晃動。有的人漠視的從他的身邊匆匆走過,有的人停下來往他破碗里丟錢。老爺爺似乎不經意地點了下頭。我下意識的摸摸口袋,快速地走到老爺爺面前。我驚呆了,這是怎樣的一張臉,面容枯槁,滿臉凄苦。我掏出口袋中僅有的十元錢,向前邁出一小步,彎下腰,小心的將紙幣放入破碗中。老爺爺抬起頭,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看著我重重地點了幾下頭。我心頭不禁一熱,在蕭瑟的秋風中,不由地加快了腳步。
改文3:“啪”,電停了,電風扇停止了轉動。我像被一張煎鍋在烘烤著,在涼席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突然,有一陣涼風向我輕拂而來。借著月光,看到了母親那張微微發胖的臉,她一邊用一只手輕輕地對著我扇著那把早已被人遺忘在角落的蒲扇,一邊用另一只手撩起耳邊散落的發絲,鼻尖上閃閃發亮的應該是汗珠吧!我想叫她,可我忍住了。我閉上了眼,輕輕的閉上了眼,盡情地享受著舊老的蒲扇里藏著的真愛。
同樣的題材,同樣的內容,經過修改后,充分運用了各類修辭及描寫手法,人物的動作更傳神,語言更富有個性,景物更能襯托心理,文章語言變的靈動,人物形象變的鮮活、豐滿。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注重挖掘文本資源,巧借課文為憑借,作文教學又何愁沒有“源頭活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