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美金
探究式學習是初中語文全面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較好選擇。無論是自主發展、社會參與,還是文化基礎,探究式學習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三大核心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是教育深化改革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初中語文教學重構教學關系的選擇之一。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科學開展語文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語文閱讀活動等三方面,契合課內課外兩大語文課堂教學的需要,來論述探究式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在九年制下,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的銜接越來越自然,但在能力的要求上卻有較大的區別。由于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初中學生往往會按以往的經驗來開展語文學習,這實際上是對初中語文學習的認識不到位,導致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開始下降。尤其是初一學生,由于六年級在培訓機構的強化,會覺得自己的語文學習基礎較好,其學習興趣也是持續下降。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就應該用探究式學習來重新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通過能力培養與核心素養培養的密切結合,引導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初中語文在能力要求上的區別。探究式學習立足于學生的學習實際,通過學情與語文綜合能力培養的要求,以問題探究來貫穿語文學習,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不足后開展自主學習,并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并以此作為學生探究課文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在探究式學習獲得問題解決方案與語文能力提升。
以莫懷戚的《散步》為例,對于現在的初中學生而言,由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對親情的關懷司空見慣,不會有太強烈的感受。通過探究式學習來引發學生的共鳴,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才能使學生把課文中親情的重要價值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從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文學欣賞能力。因此,筆者通過課文的主線來進行探究式學習提問:自己平時與長輩散步和課文中的作家的散步體驗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有這種區別?課文中的“親情”是如何通過“我”、兒子、母親三代人之間進行銜接的……這樣進行探究式提問之后,學生就會從細節入手,細細去揣摩課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課文中這種來自生命感慨的親情體驗。由此可見,探究式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人文關懷的體驗與能力更加到位。
探究式學習一方面既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轉變的核心,其探究的內容對于初中語文而言,是教學設計的主線。即是說,初中語文教學開展探究式學習要圍繞教學設計主線來展開。以《散步》為例,作者生命中的感慨來自于親情,而脫離了親情主線去開展探究式學習就極有可以偏離主題。因此,類似于“為什么文章開頭寫作者、兒子、母親、妻子四個人”等這樣的探究式學習意義就不會特別大,只能從首尾呼應上的寫法技巧上進行回復,無助于學生對課文主線的理解。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看,探究式學習要學會抓大放小,抓住課文中心并圍繞這一中心內容來突出教學設計。值得注意的是,探究式學習對于自讀課文的學習效果更為明顯,因為對于自讀課文,語文教師只要能花心思進行較好的教學設計,那么課文的主線就會突顯出來,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開展就會更高效。
以劉湛秋《雨的四季》為例,作為一篇自讀課文,筆者通過四季的雨特點來進行教學設計,把作者對雨的熱愛與特點描述結合起來進行探究式學習,那么學生就能通過四季的雨的特點來一步步挖掘出作者在體驗雨的活動中寫出了對生命的體驗感悟,從而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深一層次。從筆者的角度來看,作者作為詩人兼散文家,其作品文字之優美、情感之細膩、體驗之深刻都是值得學生進行精讀。因此,通過教學設計主線的貫穿來開展探究式學習,既能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較深入的探究與挖掘,又能透過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學生文學素材與閱讀材料的積累,從而實現自讀課文的教學目標。
探究式學習作為學習方式,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作用于語文學習的始終。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除了完成課本的教學任務外,還要重視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通過閱讀教學活動來更好地反饋課堂教學的成果。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活動,來強化課內課外兩個課堂的有效結合。從課內閱讀活動來看,探究式學習因為有語文教師的引導,所以其效果相對是較明顯的。但課外閱讀活動來看,探究式學習的效果則要通過一定的閱讀專項活動來反映,這也是側面體現探究式學習的作用。
以名著導讀——《西游記》精讀與跳讀為例,筆者就把探究式學習滲透到其中。通過問題啟發與設計,將《西游記》這部學生們非常熟悉的作品進行重新設計。如孫悟空的反抗精神,則按孫悟空取經前后為序進行探究式學習,孫悟空從出世到唐僧收為徒弟前,其反抗精神與之后的反抗精神的區別就成為了學生們閱讀探究的主線。這樣一探究下來,學生們不僅可以較好地掌握名著的內容,而且還對孫悟空反抗精神有較深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生小組探究式學習、個人探究式學習的交叉,再輔以閱讀活動后的心得交流或專項演講活動,那么學生也可以通過把自我探究的過程進行梳理,形成對名著的加工、改編,并進一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甚至是閱讀習慣。
當然,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探究式學習開展要立足于其認知與能力要求,不能過分強調其語文綜合能力與鑒賞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而是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一定的文學評價與欣賞理論,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審美能力與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