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丹
隨著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個體感受的體驗,個性化閱讀已然在課程標準中得到進一步的鼓勵與落實。但由于學生知識積累、生活閱歷、文本解讀方式等差異,當前高中閱讀教學中的個性化閱讀往往被曲解,因而經常會出現誤讀甚至曲解。筆者認為,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善于運用誤讀,通過文本分析與誤讀的結合,不僅要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推動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真正落實,而且還要以此來促使學生在高中語文中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轉變。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高中語文教學既要讓學生看到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且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這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學要通過誤讀與文本分析來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也認為,閱讀是學生、編者、作者、文本等要素的多重對話,但筆者認為閱讀更是學生通過自我感受進行文本體驗的獨特精神活動。因此,誤讀與文本分析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方式。對于學生而言,個性化閱讀是是自我理解并進行深入觀察文本的文學思考,是對人文性進行自我消化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個性化閱讀是語文人文性得到體現的最典型表現。
以《荷塘月色》為例,在作品引用了《采蓮賦》與《西洲曲》的細節往往被語文教師忽視,但筆者認為這是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重要途徑。這是因為一方面這一賦一詩在課文中理解起來頗有難度,學生如通過誤讀與文本分析進行全文梳理,全文的人文性就會對滲透到梳理過程中;另一方面是這一賦一詩的探究對學生未來文本閱讀有一定的方式。有學生注意到引用中都出現了“蓮”,并結合蓮花的文化寓意來開展誤讀與文本分析,對全文的理解就突破了政治性而看到了一個文人教授內心處于亂世的渴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閱讀理解。
薩特認為,在文學閱讀中誤讀是不可能避免的。換言之,文學閱讀中的誤讀是客觀存在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不可能回避的。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性思維而言,合理的誤讀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不要力求讓學生完全按教師的理解來進行文本分析,而是要在文本分析中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誤讀,并利用合理的誤讀來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
這就需要從兩個層面來把握誤讀:第一是誤讀的合理性應當由語文教師來加以厘清,而不是任由學生天馬行空。語文教師鼓勵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誤讀,既要看到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方向,又要看到文本分析下誤讀的合理性。誤讀往往是由質疑產生的,而質疑又是從文本的矛盾性或閱讀印象的不完整性而出現的。教師只要在學生質疑過程中把握住方向與范圍,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誤讀。如《錦瑟》的主題歷來難解,學生在文本分析中就可能會從悼念亡妻或感傷懷才不遇等主題來進行。但也有學生對此發出疑問,詩人要詩中運用了多個典故: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玉生煙……其所呈現的神奇與空靈,恰恰反映出詩人對青春流逝的感懷,對往昔不可追憶的傷感,是一首懷念青春、感嘆光陰的詩篇。筆者認為這種融合了多重主題寓意的誤讀,是對難解之詩的創新性或創造性解讀,因此鼓勵學生通過這種合理的誤讀來更好地探索詩中韻味。第二是如何將誤讀與文本分析有機統一起來,引導學生開展創造性閱讀活動。一方面通過文本分析使誤讀存在著合理的范圍內,促進學生大膽的創造性活動,從而控制了誤讀發生的條件與范疇;另一方面又要通過文本分析來驗證誤讀,在驗證過程中引導學生培養創新意識,推動學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此可見,文本分析與誤讀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只有將兩者統一到語文教學中,才能推動學生開展有效的創造性閱讀。
誤讀與文本分析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全面理解課文的重要方式。由于誤讀的存在,文本分析的介入就自然而來,那么學生通過文本分析與誤讀疑惑結合起來,就得很好地解決對課文的理解。
如《雷雨》中周樸園明知魯大海是他的兒子,但依然展現出那種冷酷無情的面目。如果沒有誤讀與文本分析,對周樸園心理扭曲的過程加以推理,那么正常人是無法體會到這種父子仇視中周樸園的內心痛苦。而當我們以病態周樸園的視角去分析,那么顯然看到的就不是一個資本家周樸園,而是一個病人周樸園,這時周樸園所呈現的是專制、自私、冷酷、虛偽的一面。這就是為什么當妻瘋子亡(逃)后,周樸園卻還在照顧瘋了周蘩漪與魯侍萍?只有通過誤讀與文本分析全面理解了課文,才能發現這才是周樸園至少是青年周樸園的本來面目。否則,以現在周樸園的性格,他完全可以卷款一走了之,換個身份繼續去過自己的逍遙生活,何至于寄身寺廟贖罪照顧兩個瘋女人?由此可見,通過誤讀與文本分析來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全面理解,也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值得重視的方向,是誤讀與“正讀”相契合對課文或文本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要善用誤讀與文本分析,把誤讀理論、文本分析理論等文學理論盡可能發揮其優點,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語文學習,以實現語文教學為學生發展服務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