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榮
學校教育是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教育的有機結合,但直接具體落實到孩子身上的主要是家庭和學校。而在家庭和學校直接對孩子實施教育影響的則是教師和家長,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與教師的密切配合,可以使學校教育事半功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作為一名教師,一切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應該是對學生的愛。要多寬容學生,多關愛學生,注重師生的情感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教育。走近學生,和每一個學生成為朋友,讓他們尊重老師,喜歡老師,理解老師。老師要用真誠的愛心去關懷他們,關注他們的心理,關注他們的成長,關注他們的點點滴滴。尊重學生,熱愛學生,信賴學生。特別是一些特殊學生,老師要深入了解他們,多關懷他們,處處為學生考慮,幫助學生解疑釋難,做他們的貼心人。這種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一個優秀孩子的培養,必須是學校與家庭、社會共同配合,僅憑學校單方面的力量是不行的。老師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對學生進行協調一致的教育。先讓學生愛你,贊美你,再讓學生把你的愛與家長分享,讓家長在內心感受到你的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他的孩子高度負責,家長才會在內心接受你,這就為和諧的家校關系奠定了基石。
家長與教師一樣都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都肩負著教育好學生的重任。尊重家長是家校溝通的前提。首先,從家長的年齡而言,他們是成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認識,我們不能把家長當作受教育的對象對待。呵斥、責問只會加重家長對教師的反感,心理上的不認同,導致情緒上對教師的抵觸,行動上的配合就有了難度。其次,家長與教師有共同的教育對象,家長與教師之間不存在身份的差異、地位的高低。家長與教師的關系應該是一種相互信任,友好、合作的關系。教師只有用真誠、平等的態度對待家長,才能取得家長的信任,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我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始終以朋友的身份與家長交流。每次和家長交流時,我總是對家長說“我們之間不應該是老師與家長的關系,而是朋友與朋友的關系,教育好你們的孩子是我的職責。”等等,這樣下來,老師在學生面前建立了威信,同時也贏得了家長的尊重和信任,彼此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和諧。這樣做的效果是家長與我拉近了距離,不但在溝通上變得親切、隨意、而且更愿意說心里話。這就是以一種真誠的尊重,打動了家長的心,家長在對學生的教育上更能與我積極配合。
作為教師,不能僅僅只考慮自己是教師,有時更應該把自己放在家長的角度上。從家長的認識和看法這個角度去思考如何對待學生,怎樣看待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抓住家長的心理,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哪個家長不疼愛自己的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當我們當著家長的面訓斥學生,數落學生的不是,他們的心情不是和此時的我一樣嗎?我們總是說學生如何不好,家長如何不配合,我想這對家長的傷害也是很深的。換一種方式,換一種談話角度,也許就會多一些溝通。
如果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好家長也是夸出來的。新學期到了,我們又要與家長們謀面了,雖然說每學期的見面都大同小異,可我每次都會想著讓家長帶著笑來,帶著沉思和笑回去。每次見面我都會對他們真誠地說:“您能來學校不但是對我工作的支持,更是您對孩子愛的體現。您的孩子會為有您這樣的家長而自豪。”其次會說:“感謝你們一直以來對我工作的支持,學生成績的取得,不是光靠老師的教育,而是因為我有一班好家長,同時我也有一班聰明、優秀的好學生。”同時,問一問他們最近的工作,認同他們的辛苦和不易,對孩子的成長多夸一夸,真誠地傾聽他們的談話,與他們交換意見。通過對比說理,從他們自身的利益、角度出發,讓家長支持我的工作。
有的學生家長,由于經常聽到對自己孩子在學校表現的負面的評價,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已經失去了信心,覺得孩子一無是處,甚至無可救藥,從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那么教師在學校所進行的教育,其效果即使不算是完全失敗了,也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教師必須避免告狀式的家校聯系,不能在家長面前一味地數落學生的不是。如果確實因為學生犯了差錯需要與家長聯系,也應該與家長、學生坐下來,共同分析犯錯誤的根源,積極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默契,互相配合,研究出最好的解決辦法。尤其是對后進生的家長,更要體諒他們的難處。孩子學習越差,家長對他的教育付出就越多,孩子顯得不爭氣,做家長的比誰都痛苦。對于這些家長,教師更應該對家長給予安慰,并盡可能肯定孩子的優點,哪怕這優點只是一剎那的極不明顯的閃光點,我們也應該及時把學生的這些閃光點反饋給家長,以重新激發起家長對教育孩子的信心。
因此,家校合作,共促學生發展,是我們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是我們每一個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都應該認真去做的一件重要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