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圣 ,陳玉婷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高職院校課程建設是高職教育的核心任務,課程是實現育人目的重要途徑。“課程育人”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對課程功能的綜合表述,高職院校推進課程育人的機制是課程育人理論建設的基礎,課程育人的路徑探索成為當前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課程建設實踐的重要議題。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和課程改革是現代職業教育的研究前沿。高職院校需要站在育人模式和課程體系的宏觀領域回望中觀性的課程,將課程作為育人的核心載體以鏈接知識技能與人——學生。“課程育人”雖具有語意重復的瑕疵,但不掩其回歸教育本質之光彩。
“各類課程的地位、功能及其作用方式不同,但有其各自的價值特征”[1],任何課程均具有育人的功效,“課程育人”特指通過課程教育教學對人的全面培育,既注重知識技能的教育,也注重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培育。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常常表現為專業課和基礎課的分離,在課程實施中則容易且已經出現了“專業”技能與思想“基礎”的分離。于是,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基礎課程)的相互關系問題便提上了議程,“課程思政”的要求便成為這種關系的表達。“課程思政就是在科學和人文之間搭建的橋梁,使其融通,相互促進”[2],使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基礎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教學效果,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便是“課程育人”的基本綱領。
高職院校推進課程育人,首先需要確立育人機制問題,即確立課程育人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與作用。“課程(科目課程)是教學的最小單元,所有的知識學習、能力培養都落實在每一門課程的實施中”[3]根據課程的本質與實施的過程,現就如下五要素進行論證并說明其間的關系與相互作用。
課程,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微觀系統對育人起著直接的作用,但其作用范圍、內部能量有限,高職教育育人目的的達成常常由課程體系進行中觀設計。課程的設計、確立和運行均圍繞育人的宏觀目標開展,實現該目標的主要途徑是各類課程的綜合作用。課程體系建設往往從專業的視角對人才培養做出規劃,設計課程運行的整體、過程和執行人,是全面、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直接表達。課程體系建設是育人的基礎要素,是其他要素的主線,起到了串聯育人諸要素的作用。
育人目標的整體性在各個具體課程中被碎片化,碎片化的收益是搭建育人目標的載體、落實育人的主要途徑并初步獲取育人的基本效果,碎片化的損失和危險在于育人目標的具化和育人目標的偏狹。高職教育在課程目標預設時需要保障課程育人目標的整體性,避免課程目標的極度碎化。課程目標的預設是課程體系建設在具體課程中的表達,是課程內容設置的直接依據。課程目標的作用是傳達課程體系的整體性育人要求,是課程內容選取、確定和實施的藍圖。
課程內容的設置是課程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課程內容設置影響授課方式方法。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目標預設均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職業群)的實際工作能力為依據。在課程內容設置的實踐中,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常常以技術技能為核心,常忽視了育人的綜合性、協同性和發展性,這是對高職教育課程內容設置的誤讀,并非是高職教育課程設置的原貌,課程內容設置“應看到課程在傳遞人類基礎知識和基本價值觀念方面的主要作用”[4]。“課程思政”正是對這種誤讀的糾錯,即將課程內容中育人成分凸顯出來,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的顯性化。課程內容設置及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課程思政倡議,絕不是在課程內容中增加、填入思政內容,課程內容本有育人的成分,并非外部嫁入。
授課方式方法的展現既是在課程內容框架下的標準化行動,又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人格特征、職業道德等個體要素影響下的藝術性創作。高職教育的授課方法更多地傾向于演示而非說明,更多地以案例分析為主而非理論分析,更多地以工作和職業情境為參考而非原理和基礎理論為背景。授課方式方法是對課程內容的具體執行,是推進課程育人的手段。符合高職教育原理和高職學生特點的方式方法可以高效、深入、全面地形成育人的常態,在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技術技能生成的同時使其獲得對職業價值的體認,通過職業價值擴展到對人生的理解,進而將職業關系的思考和實踐拓展到對社會關系的整體把握。
課程考核是課程育人機制的重點,常常被作為課程育人的副產品或是輔助,這是課程育人機制建設的暗區。課程考核模式不必局限于試卷、論文、設計等形式,也可以是活動、觀點、作品等。課程考核及其模式的選擇的作用既是對授課效果的評價,也是評價育人的總體效率,還是評價課程效果的依據;課程考核既是對授課方式方法的反思,也是階段性課程教育教學的總結;課程考核既是前導課程的協同和深化,也是其他課程的橫向參考,還是后續課程內容設計的依據。
根據課程育人要素的特性,使得課程育人要素之間形成縱向的繼發效用和橫向的協同效應,在此基礎上,探索高職院校課程育人的一般路徑。根據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課程育人的發展狀況對課程育人的一般路徑做如下示例性闡述:
課程體系和課程目標反映了專業和職業(群)的特性,具有相對穩定性。隨著專業和職業(群)的發展變化,必然出現對課程內容的更新要求。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同時,也需要根據社會和行業的變化做好更新處理。課程體系和課程目標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課程內容則具有靈活性和較好的可變性,課程內容設置是推進課程育人的基本保障和首要途徑。
“課堂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5],課堂教學是課程育人主要路徑、線上資源是課程育人的重要輔助,這是由師生關系的互動性所決定,由育人宗旨的特殊性所確立。課堂教學并非是單向的傳遞,而是在互動中師生的共同成長——對學生的育人和對教師育人工作的實踐改進。教師的道德素養和能力素質決定了課堂教學互動的效果,教師自身的修養是課堂教學互動的基本保障。此外,因課堂教學的時間、形式、內容的限制,常常無法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線上資源的運用及其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成為現代高職教育課程育人的重要輔助手段和育人的分支途徑。
高職教育課程育人效果的達成,需要以課程內容為依托,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手段,其效果的深化常常需要學生的獨立“反芻”。課后作業常常是促進學生對課程內容把握和課程教學感悟的有效路徑,課后作業的形式不限但有完成時限要求以備評講。高職教育教師應該注重課后作業的實施,由作業的“反芻”效果引發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育人要求的把握和體悟。
課程是在特定時間段內在特定地點進行育人活動的集合,這種途徑受時空的限制而影響育人效果。為了打通這種局域限制,有必要拓展課程外的育人活動——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課程”本身的全面、全方位育人的體現;課外活動不構成對課程育人的僭越,而是“課程”內涵的必要內容和外延的展現。課外活動的設計以課程內容為參照,課外活動的實施是另一種課堂育人形式,是特殊的課后作業。課外活動是課程之外的活動,仍舊是課程育人的重要途徑,其形式豐富多變,實施靈活多樣。
專業實習以集中的、持續的、綜合的形式延續了課程育人的作用,是課程育人在實踐情境中的再現。專業實習是高職教育課程育人特殊的、重要的形式,是學校課程育人向實踐育人的過渡。課程育人的最終目的在于行業實踐,行業實踐本身也可以作為課程育人的方式,行業實踐是育人的常態和育人社會活動的“再生產”,形成新一輪育人活動的實踐起點。行業實踐是課程育人的終極途徑。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開設了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簡稱殯葬專業),“殯葬心理分析”入選首批課程思政建設項目。“殯葬心理分析”課程的育人實踐及其發展主要包括:優化“殯葬心理分析”的教育教學實施,使之更加有利于殯葬專業學生的學業需要和專業發展;拓展“殯葬心理分析”的課堂內外教學,促進殯葬專業的學習者和殯葬行業的從業者對殯葬行為社會基礎的把握,提升殯葬活動的心理影響力,強化殯葬專業學生對殯葬行業的認識。
使“殯葬心理分析”課程的內容模塊間形成流動交融,顯化“殯葬心理分析”課程教學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修訂教學內容。修訂后的課程模塊內容擬為:1.殯葬心理分析的價值觀;2.殯葬心理分析的社會基礎;3.社會關系中的殯葬心理分析;4.殯葬消費的心理分析;5.殯葬工作者的自我心理分析;6.哲學咨詢對殯葬心理異常的反思和實踐。課程內容是課程育人目標的持續,是現代殯葬實踐對課程內容的更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是套用、鑲嵌在課程內容之中,而是更加凸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程內容。
現行“殯葬心理分析”課程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專業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級需要,擬修訂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方式的優化,具體備選方式包括:慕課模式的運用、實踐感悟方式、辯論賽的形式等。以殯葬行業相關影視、微課、教學資源庫、殯葬行業公眾號等資源為主要形式,豐富殯葬心理分析的課程教學資源。“殯葬心理分析”課程授課教師經過多年的籌備,于2018年5月出版了專著《殯葬心理分析》(中國社會出版社),這是“殯葬心理分析”課程教學和育人過程的總結,也是今后課程育人的主要依據和核心資源。
依據課程內容設置課后作業,作業形式包括觀點駁論、殯葬熱點評析、殯葬典型行為分析等。例如,為了明確關于“薄葬”倡議的科學性與心理阻力,設置了關于殯葬消費的統計數據、殯葬工作者的收入期望表達等輔助、并列性內容,采取了“身份互置”“觀點駁論”等實施方法,運用線上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基于如上工作,設置了“殯葬工作者應該倡議殯葬還是厚葬?怎么做?”的課后作業,根據學生課后作業的內容進行以綜合評講為主附以典型評講的形式進行評講。該項課后作業既是關于殯葬消費心理分析課程內容的深化,也是運用特定教學方式和豐富教學資源的實踐,更重要的是,通過“殯葬”問題關聯了當代殯葬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國家政策,凸顯了課程育人的效果,呼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課程內容進行糅合,也不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外部加入進“殯葬心理分析”課程)。
“殯葬心理分析”課程課外活動路徑的探索主要以殯葬專業育人的需要和殯葬行業育人的要求而設計和確立。例如,關于職業心理的課程教學,正值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年度雙選會,為此,此階段課程育人的課外活動設置了“1.擇業動機分析;2.影響就業質量的因素分析”的思考、體悟和實踐——招聘雙選。此類課外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充分體現了課程的專業性知識、技能與育人目的的聯系,以具體的課程內容為依據,根據實際情況和課程育人的基本目的進行處理。課外活動仍舊是課程內容的延伸,在就業決斷、行業心理素養培養、殯葬服務心理動力涵養等內容中得到了較好的育人效果。
“殯葬心理分析”課程是殯葬專業課程體系的構成部分,專業實習和行業實踐是課程育人的載體。“殯葬心理分析”的宗旨是通過殯葬行為的認識分析行為的心理動力和社會基礎,只有在實習和實踐中,“殯葬心理分析”課程才能獲得對殯葬心理社會基礎的深入再認,形成對殯葬行為心理動力的反思。殯葬專業實習和行業實踐是“殯葬心理分析”課程演練的實戰,是課程育人的檢驗,更重要的是,殯葬專業學生的實習和殯葬工作者的實踐將成為“殯葬心理分析”等課程進行育人機制研究與路徑探索的更高起點。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推進課程育人的工作貫穿了學校課程建設的發展,覆蓋了各個專業的建設。近年來,為落實中央、教育部黨組、中共重慶市委、市委教育工委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部署,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學校黨委制定并實施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全課程教育的實施意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實現了課程育人的“有據可依”“有法可循”。2018年,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主題活動,該活動是課程育人的專項工作和時代行動。“如果迷失了堅定的價值目標和政治方向,盡管保證了學術的科學性, 但卻難以真正達到育人的目標”[6],課程思政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全課程教育的實踐,是課程育人路徑探索的具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