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 揚 陳明輝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江西·南昌 330022)
近些年來,隨著江西省經濟的發展,對當地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加大,當地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得到了較快地發展。然而,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地域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制約,與發達地區基礎教育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著不少薄弱環節。畬族是江西省內的主要少數民族,大約有8萬多人,聚居于6個畬族鄉,分別是太源畬族鄉、龍岡畬族鄉、篁碧畬族鄉、金竹畬族鄉、赤土畬族鄉以及樟坪畬族鄉。為了調查當前江西省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其薄弱環節,本文對上述6個畬族鄉基礎教育情況開展了調查,從而提出加強江西省畬族鄉基礎教育發展的策略和建議,為學術界對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通過筆者的調查發現,上述六個畬族鄉的整體經濟發展都比較落后,交通也不發達,教育整體落后于同省其他地區,結合對當地畬族鄉民的訪談,筆者梳理了當前江西省畬族鄉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
通過對江西省畬族鄉地區的部分中小學的調查發現,當地有超過50%的家庭,父母會一起去外地打工,還有50%的家庭或者父親外出打工,或者母親外出打工。留守學生大部分會由家里的老人照顧,還有一部分留守學生由其他委托的監護人照料。留守學生大部分都是有兄弟姐妹的,這無形當中給監護人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留守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安全等方面都需要監護人關注。但是,通過調查也可以發現,監護人再好,都不能代替父母親的作用,留守學生在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依然存在著問題。
通過對江西省畬族鄉地區的走訪,筆者發現在當地農村的馬路兩邊矗立著很多新建的房屋,這些房屋的造價都在十幾萬左右,充分說明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當地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當來到村里的小學時,才發現很多村莊小學的校舍都十分的破舊,有的是把廢棄的舊祠堂當作教室,有的村小甚至沒有校舍,把墻壁當作黑板的。在一些當地小學,雖然有一定的校舍,但是辦學條件也是相當簡陋。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江西省畬族鄉農村地區的經濟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對于校舍建設的投入依然太少,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教育的發展,自然影響到了畬族鄉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
當前,我國農村教育管理實行的是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在這個教育管理體制中,縣級政府肩負著促進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責任,而且也是教育管理的主要職能部門,負責的教育管理內容主要是:對當地的基礎教育的發展進行規劃和統籌,對當地的基礎教育的發展進行持續性的投入,健全和管理中小學教師隊伍,協調處理學校與其他單位、個人以及社會機構的關系,積極引領民間力量參與教育建設和教育發展中來,努力為學校的發展拓寬更多的融資渠道,對管轄區域內的中小學債務進行處理,并切實保障中小學教師能夠按時足額領取薪資。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曾經在一段時間里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解決了很多農村教育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但是,這種教育管理體制卻不太適應當前江西省畬族鄉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出現了一定的弊端。例如,縣級政府收回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管理職權,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在于防范教育經費被濫用或挪用,切實避免教師工資被克扣等現象的發生,保證和提高教師的正常待遇,保障教育經費的及時撥付,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在這種教育管理體制實行以前,當地鄉鎮中小學校的管理職權通常由當地鄉鎮政府來履行,同時,轄區內的教育成績又和鄉鎮領導的政績考核相掛鉤,這就使得鄉鎮領導普遍重視本轄區里的辦學狀況,想法設法對學校的辦學條件進行改善。但是,自從實行縣級政府履行教育管理職權后,鄉鎮的管理責任被大大降低了,且原先擁有的管理職權也被收歸縣級政府所有,所以鄉鎮領導對于教育的責任意識也是逐漸降低,當地中小學校成為了無人過問的角落。
2001年,我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4年過后,我國范圍內的中小學已基本全面開始新課改。新課改是對我國的基礎教育的一次深遠的變革,對于促進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東西部地區、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新課改實施情況完全不同,少數民族地區在新課改中更是面臨著非常突出的問題。通過對江西省6個畬族鄉的畬族學生的調查發現,新課改的課程內容偏向于城市化、漢化,對于畬族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的,已經嚴重脫離了畬族學生的生活實際。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如果課程內容是自己生活中接觸過的,那么學習起來就比較好理解,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比較牢固;反之,如果課程內容是學生不熟悉的,沒有接觸過的,只能依靠教師的講解和自己的想象來學習的話,那么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好的。顯然,畬族學生對于新課改后的學習內容顯然是不夠熟悉的,對新課改的內容表現出不適應。
通過筆者對江西省6個畬族鄉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情況調查發現,當地中小學校教師嚴重缺乏,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差,流失嚴重,整體素質不高。通過對一些畬族鄉中小學管理人員的訪談了解到,這是由于畬族鄉地區地處農村,交通不便利,經濟落后,教學環境和自然環境比較艱苦,使得很多教師因為收入低、條件差等原因而流失。同時,由于當地也缺乏對教師隊伍進行必要的培訓和進修,由此導致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素養普遍低下。
從前文的調查可知,江西省畬族鄉有大量的留守兒童,且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普遍較差。筆者認為,今后當地政府和學校應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基礎教育。留守學生由于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因此,在日常的學校教育中,教師一定要做好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使他們擁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具體來說,首先當地要完善政策法規,大力發展寄宿制學校。江西省畬族鄉政府要針對轄區范圍內的留守學生做一次全面的排查,盡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留守學生發展的規章制度和政策,必要時將留守學生的教育發展納入到政府的管理范圍,運用政策法規手段,保障留守學生的各項權利得以落實。同時,江西省畬族鄉政府要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資金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寄宿制學校的辦學條件,使更多的留守學生能夠在寄宿制學校就讀。還要充分動員和組織社會人士和力量來關愛留守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保護。此外,還要凈化留守學生的居住環境,努力為留守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成長環境。
當前江西省畬族鄉地區中小學辦學條件依然較差,硬件設施落后。這就需要當地各級政府要加大對中小學硬件設施的投入。江西省教育管理部門應多方引入資金來改善畬族鄉地區中小學辦學條件。例如,應鼓勵當地發展較快的大中型上市企業與畬族鄉地區中小學建立“一幫一”的關系,一方面讓這些上市企業可以更好地完成企業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當地中小學硬件設施,提升當地基礎教育質量。
在當地推廣新的教育教學技術,解決師資不足,硬件條件有限的問題。特別是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為主的教學手段。例如,增強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到許多書本上無法理解的內容,幫助學生看到其聯想不到的情景,較大程度滿足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習內容豐富性和趣味性的需求。畬族鄉基礎教育學校可以以當地特色資源為依托,利用增強現實技術來呈現更多豐富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很好解決教學硬件緊缺的問題,即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多媒體的展示、網絡教學的運用、微課教學及其虛擬仿真環境的創設,來創造進行“仿真”的實驗條件和“虛擬”的實驗環境,為學生提供增強現實的學習環境。學生實驗不受硬件條件和空間的限制,提高教學質量,節省教育成本。
對于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的弊端,筆者認為,江西省政府要對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根據江西省畬族鄉地區的實際情況,對管理體制中的弊端進行根除,使管理體制的責任與權力并行。江西省畬族鄉政府要加大對學校資金投入力度,逐步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保障教育經費的及時撥付。縣級政府要對辦學責任進行明確規定,加強對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督管理。縣級政府要把農村的基礎教育教學工作納入到鄉鎮領導的政績考核中,進一步指明鄉鎮和村在辦學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提高鄉級政府領導對辦學的重視。縣級政府還要加大對教育經費的管理和監督力度,確保教育經費專款專用。
江西省畬族鄉的中小學生不適應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內容,這也成為了制約當地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筆者認為在民族地區開展新課程改革,應結合當地實際來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例如,在江西畬族鄉地區實施新課改要充分考慮到當地文化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實施新課改。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結合當地實際,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課程,針對地區特點,選擇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為此,基于畬族鄉地區的現實條件,從實際出發,在新課改的發展中,要采取逐步深入和強化的發展戰略,在不斷提高新課改實施效果的基礎上,努力推動基礎教育的發展和均衡。
針對師資隊伍建設這一薄弱環節,筆者認為,要想促進江西省畬族鄉基礎教育薄弱環節的進一步改善,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保證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充足是最為關鍵的工作。第一,健全和完善當地教師隊伍的補充制度,科學、適時地劃定教師編制,對教師編制進行科學管理,促進教師隊伍的穩定。教育行政職權部門要做到隨時掌握轄區內中小學教師的編制信息,及時參考和借鑒縣鎮標準,改變和優化當地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編制。建議教育行政部門,站在統籌的立場上,科學制定編制計劃,在有增加有減少的準則指導下,對本區域內的中小學教師編制計劃進行調整和優化,逐步提高教師編制管理水平,及時補充教師隊伍。對于那些有編不補的學校要進行一定的處罰,使教師隊伍能夠得到不斷地補充。在補充教師的同時,還要幫助這些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第二,江西省畬族鄉政府要盡快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和進修制度,逐步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和素養。地區要充分利用各種培訓機會,對教師進行多元文化的素質培訓和教育,不斷提高整個從業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
綜上所述,江西省畬族地區在基礎教育方面依然存在不少薄弱之處,表現為當地留守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況較差,中小學硬件設施普遍落后,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存在弊端,畬族學生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內容以及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薄弱。因此,江西省畬族鄉政府一定要充分認識到發展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重要性,積極關心留守學生的教育,加大對中小學硬件設施的投入,引入以增強現實技術為主的現代教學手段,改革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結合民族地區實際情況推進新課改的實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力度,維持教師隊伍穩定,從而推進當地基礎教育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鑒,欒小芳.關于我國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的思考[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63-67.
[2]賀新宇.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8):226-229.
[3]陳薈,孫振東.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中的幾個問題[J].教育學報,2015,(4):8-13.
[4]石猛,彭澤平.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本土化[J].貴州民族研究,2006,(3):120-125.
[5]李文武.關于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6,(5):21-25.
[6]姜秋霞,劉全國,李志強.西北民族地區外語基礎教育現狀調查——以甘肅省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129-135、161.
[7]曹萍,梁積江.試論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9,(4):44-49.
[8]馬麗君,周芳.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5-90.
[9]馬曉龍.試論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4):341-342.
[10]趙淼.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之現狀、問題與對策——以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6,(6):77-84.
[11]楊世玲.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問題及對策思考——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3,(6):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