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了基礎教育發展目前所存在的矛盾,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對促進地方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基礎教育;矛盾;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037-02
作者簡介:吳夏(1983-),女,漢族,安徽阜陽人,碩士,阜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教育管理。
近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得到迅猛發展。地區差異逐年縮小,教育資源均衡問題也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隨著社會進步,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不斷提高,我國基礎教育發展仍存在矛盾。“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過高的教育質量需求與教育三支隊伍不相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過旺需求、過高期望值與社會環境大氣候的不相適應,政府投入的嚴重不足也成為基礎教育發展面臨基本矛盾。如果矛盾能得到穩妥處理將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反之,基礎教育的成果就難以鞏固,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就難以穩固。
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的矛盾日漸突出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日漸加深,據社科院調查報告表明:未來教育支出僅此于食品排在我國城鎮居民儲蓄的第二位。由此充分證明城鎮居民對教育的重視度高,同時也可以預見未來教育消費市場有著無限的潛力。社會群眾教育需求逐年增長的趨勢與之相比,我國對教育的投入則明顯滯后。如何解決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是基礎教育能否得到長足發展的關鍵所在。以阜陽為例,幾年來,我市辦學條件明顯得到改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入進行,“兩免一補”政策已經實施完成,但教育投入不足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幾乎每個家庭都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可優質教育資源畢竟有限。
除阜南之外,早在1998年,我市就已基本普及了9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潁泉區率先在全市第一個通過“兩基”評估驗收。近年來,義務教育投入趨于多元化,建成的私立民辦學校達24所,也有效緩解了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實行“兩免一補”和農民工子女免借讀費政策后,確實解決了特別困難群體子女就學的部分困難,但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有關政策配套不到位,給部分農村和城市學校的政策運轉帶來較大困難。
對策:擴大教育市場的準入程度,多種形式辦教育,不失為解決矛盾的嘗試方法。
突破政府包攬的過于龐大的公立教育體制,教育市場準入程度進一步擴大,充分發展民辦教育,便成為影響基礎教育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也不失為解決矛盾的一個途徑。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發育成熟及社會大變遷的影響,教育也不得不直面市場需求,要形成以市場介入教育并為社會提供相應的教育服務的新型教育運行機制。教育服務市場的形成,說明在公共教育體制之外,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教育提供方式。這就是教育的市場化公益行為,或者通俗地說,社會辦教育。因此,這里就存在著一個如何將教育通過市場運作來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問題。而一個可能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辦法,就是利用公辦教育資源通過改制發展民辦教育。如前所述,政府無法把龐大的公立學校全部包起來,解決的辦法只能是把一部分公立學校變成民辦學校,減少公辦教育的規模。在此,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是通過國有資產有償轉讓的途徑,二是實行國有民辦。前者關系到對國有資產的評估問題;后者關系到產權明晰的問題。但不管怎樣,現階段教育發展的重要議題還是如何架構多主體的混合型學校類型及其相應的制度安排。
二、教育三支隊伍與過高的教育質量需求的矛盾亟待解決
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國家和社會方方面面都對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著較高的訴求。受教育的程度和受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收入的高低。目前人們對教育質量的需求和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值都越來越高,而要實現這些,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校長隊伍、管理隊伍和一整套科學管理制度。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要不斷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和改進教學工作,使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水平以及教育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目前,基礎教育面臨著從未有過的良好發展機遇,有著良好的宏觀發展環境和社會條件,面臨著跨越式發展的機遇。教育的協調發展,不僅要在規模和數量上不斷擴大,還要優化布局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隨著人民對教育需求的增加,在基礎教育內部,迫切需要建成一批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高的學校。尤其是隨著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逐漸拉大,人們對接受高質量和高水平基礎教育的要求日漸強烈。導致公辦的重點學校招生壓力巨大,劃片就近招生變得困難重重。另一方面,中、高考的成績仍是“指揮棒”,衡量學校和學生的主要標準還是分數,大眾對新課程改革還是缺乏認同感,加上一些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的教育思想陳舊、教育觀念落后跟不上時代的變革以及師資不足等條件的制約,使得基礎教育不斷陷入困境。
此外,師資短缺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一直以來,由于農村條件差、教師待遇低,造成教師流失嚴重,而一些高校師范類畢業生又不愿意到農村任教,使得農村學校教師年齡老化嚴重,有的學校45歲以上的教師達到教師總數的近一半以上,英語、科學、信息技術及音體美等課程老師嚴重不足。有些農村學校由于教師人數少,學校不得不實行包班制,且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能勝任新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越來越少,使基礎教育前進的步伐、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教育質量下滑的局面,對這種局部存在的現象不可掉以輕心。
對策:培訓教師改造弱校提升管理是解決矛盾的探索良藥。
這一矛盾的解決,一方面是加強對薄弱校的改造,加大經費投入,選調好的校長和一批骨干教師,提高薄弱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對學校布局進行調整并且對一些“熱點校”進行改制,實行“公辦民助”或改制為民營辦學,如阜陽的“耀云中學”,實行繳費上學,并逐步減少財政壓力,逐步緩解學校招生方面的壓力。
至于對教師的培訓,近年來,各地都非常重視教師培訓,通過開展各項教師培訓課程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本著“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多渠道、多途徑、多層次開展教師培訓活動,為課程改革、基礎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師資保障。目前各課改區教學水平明顯提高,課堂上教師的啟發式教學運用廣泛,與學生的互動增加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教學的效果。一個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改革理念和氛圍,正在逐步形成。特別是在近年的中招中實行了評價考試制度改革,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已由過去的分數評價轉變為等級評價,更關注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綜合評價,新的制度就要求校長、學校管理者及教師改變傳統的管理制度、教學理念,迅速建立教師成長檔案,在學校內形成包括學生成長檔案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內的綜合評價體系,以適應教育的新發展。
當然,要解決存在的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育工作者應從實際出發,尋求一個合適的改革模式,穩步推進,循序漸進。
三、社會對教育過高的期望值與社會環境大氣候不相適應的矛盾不容忽視
現在一方面,由于擇業方面及生存方面的競爭,對外經貿的發展,外國對高水平、高素質的文化需求觀念的沖擊,社會對高水平、高文化人才的實際需要,使得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場、社會大環境的熏陶,加上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前景的不容樂觀,使得社會對教育過高需求與社會環境大氣候不相適應的矛盾日漸明顯。
特別是由于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的滯后,要想取得一個心儀的工作,或一個在家長看來相對穩定、美好的前程,仍然需要擠高考“獨木橋”,可社會上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網吧管理的疏忽、影視等作品的泛濫,特別是對于那些可塑性較強、思維尚未成熟、抵制誘惑能力差的中小學生,這些社會大環境大氣候無疑具有很大的影響,成為基礎教育前進路上的不安全隱患,嚴重制約和影響著基礎教育的健康、穩步發展。
在實際中,教育公平問題一直存在,一是基礎教育領域發展水平的差距和不平衡,另外,現在基礎教育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一方面是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人人都渴求成才;另一方面,社會對教育的信任度、支持度不夠,“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圍尚未形成。
對策:緩解就業難,營造良好的社會支持氛圍是緩解矛盾的有效策略。
我們深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有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就業難問題”將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有所緩解。值得一提的是,人人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去支持教育,全社會各個階層、方方面面都應關注、關懷、支持教育。要為教育鼓與呼,果真如此,基礎教育的基本矛盾能夠不斷得到解決,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參考文獻]
[1]翟博,孫百才.中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實證研究報告[J].教育經濟與管理,2012(5):22-26.
[2]關松林.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正視矛盾與理論澄清[J].中國教育學刊,2010(12):14-15.
[3]金一鳴.教育社會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8.
[4]楊小微.近五年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及其研究的進展報告[J].中國教育學刊,2011(3):6-10.
[5]葉瀾.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呼喚解放思想的深化[J].基礎教育,200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