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國經濟法的發展,經濟法原理的探究取得了許多成果,但問題仍然很復雜。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的經濟法根本準則的情況下,經濟法的根本準則,仍然是一個缺乏程度不同,提出了經濟法的根本準則應當是三個:社會本位準則;國家干預經濟的準則;可持續發展準則。
關鍵詞:經濟法;根本準則;構成現狀;確定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228-01
作者簡介:張燕(1982-),女,漢族,四川達州人,本科,西南財經大學,助理經濟師,研究方向:經濟法。
一、經濟法根本準則產生的理念根據和背景
在我國經濟法的出現是和我國的改革開放有一定的關系。1979年改革開放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經濟規律也得到了充分發揮。經過這么多年的快速發展,雖然學術界已經對經濟法上得到了一致的共識,但經濟法卻未出現一個獨立而重要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更是沒有發展到出法典的哪一步,所以對其根本準則的相關研究還在不斷的探究之中。
二、我國經濟法的根本準則
經濟法的根本準則是在我國經濟法的立法和實踐的整個過程得到體現,同時,在我國的法律法規的經濟核心也體現出我國的經濟法律精神和實質。在我國,經濟法的根本準則應展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調解經濟準則
我國現在施行的經濟市場管理相關的法律制度,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票據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都展現了國家“看不見的手”監管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影響,展現經濟法的根本準則和社會準則的準則,國家在經濟關系中的主要作用只是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
我國經濟法的制定和施行必須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關系進行強有力的調節。
(二)公共權益準則
社會公共權益意思是指許多社會成員的相同權益,這并不是指集體、組織或個人的權益。經濟法是針對社會公共權益的法律,所以社會公共權益和社會責任應該是最高準則,需要各地在經濟法律應當展現的價值宗旨和社會公共權益的理念,經濟法調節各種權益、公共權益和其他調節關系的沖突發生時,必須把社會和公共權益放在最高位置。
(三)可持續發展準則
可持續發展策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理念的升華中制定的策略,更是實行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方式。世界發展的宗旨是可持續發展,任何時候施行可持續發展策略都須要法律的支持。對我國的經濟決策和可持續發展法的社會本位準則必須以可持續發展和我國的經濟法理念的策略緊密相連,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依據我國經濟法的理念,經濟法是增強對現有權益的保護,同時考慮未來,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所以,通過確立可持續發展準則作為經濟法的根本準則之一,是實行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是必要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涉及到經濟的發展、資源的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和管理、人口的發展等很多社會問題,實現這一策略的宗旨,必須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來保障。
三、確立經濟法根本準則的根據
(一)高度性根據
“高度”,是經濟法的實質、高度抽象的對象和調節的根本價值取向;經濟法的根本準則應當有一定的高度,因為法律的根本準則展現了法律的根本精神、價值和性質,它與一般法律規則不同,擁有一般性和抽象性,作為經濟法的根本準則也應當有這個屬性,擁有一定的高度。然而,經濟法的根本準則,主張高度的同時,我們要注意兩個方面:首先是不太“高準則”,不是最高的法律準則(公平和效率準則等)。作為經濟法的根本準則。“高度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很難歸納出經濟法的根本準則;二是不太準則低,不能把經濟的一些特殊的法律,立法準則的根本準則是經濟法,使量原理太復雜,沒有準則,對經濟法的根本準則應當是原理準則從所有經濟部門法提取。
(二)普遍性根據
作為經濟法的根本準則,都應擁有基礎性的地位。也應當能夠出現在整個經濟法體制的各項制度中,并貫穿于整個經濟法體制。所以,“普適性”要求準則能夠規劃經濟立法、指導經濟守法、規范經濟司法、監督經濟執法和經濟法學的探究,而不僅適用于經濟法領域,經濟法根本準則的經濟關系的各個方面都要調節到經濟法和全過程擁有普遍意義。這與各經濟部門的準則不同。
(三)特色性根據
經濟法根本準則應當擁有經濟法特色應當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一個對經濟法根本準則的根本準則是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門的法律。與經濟法的具體法律規定相比,經濟法的根本準則應當更多地側重于經濟法調節中社會關系的實質特點。經濟法作為一門新興的部門法,是一個典型的現代法律代表,其根本準則也應當特點可以反應經濟法。所以,“特點”需要遵循經濟法的根本準則,避免與經濟準則、社會準則、其他部門準則以及整個法律準則相一致的準則。如公平、自愿、有償的準則等價;罪刑法定準則;在法律和其他法律準則或其他部門經濟法的準則和普通法不能反應經濟法的實質特點的平等準則,不能適用于經濟法。經濟法的根本準則應當能夠集中在經濟法所規定的社會關系的實質特點上。
四、結論
總之,我國經濟法的三項根本準則明確體現了我國經濟法存在的價值宗旨。我國經濟法的三大根本準則的關系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三項根本準則和整個國家、集體和個人權益的分配有關,通過對我國經濟發展全過程的控制,對國家的直接權益和長遠權益起著決定性影響。經濟法提出了三個根本準則,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我國經濟法理念體制,另一方面對我國的經濟法律法規給予的基礎和起點,對我國經濟的新法規的制定擁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昌麒.經濟法學(修訂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2]史際春.探究經濟和法互動的真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楊紫烜.經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