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亮
摘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因地理位置方面的諸多差異,形成了多種不同的文化,實現了文化多元化。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我國的民俗文化,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甚至還會存在消失的危險,不利于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本文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下,對麒麟舞的傳承與發展的策略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相關工作提供寶貴經驗。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舞;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麒麟舞作為一種從宮廷中流入民間的舞蹈,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發展成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具有較為鮮明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傳承與發展價值。因此,在今后發展的過程中,國家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麒麟舞這一重要傳統文化的價值,并在今后發展的過程中針對麒麟舞的傳承與發展提出具體保護性措施,為其今后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一、麒麟舞概述
麒麟舞主要是起源于上古時期西北少數民族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的你受累舞蹈狩獵活動,在周代受到歷朝歷代帝王貴族的喜愛與推崇,在唐、宋、明時期仍然盛行于宮廷,并一直作為宮廷中的舞蹈被延續。在明朝末期,受到戰亂的影響,麒麟舞開始流入民間并被民眾傳承至今,目前這一類型的舞蹈在兩廣、附件、四川、河南、河北以及港澳臺等地區較為流行,并且逐漸開始向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進行擴散[1]。就目前民間流行的麒麟舞來看,其說法主要適可以概括為兩種:第一種,麒麟舞是明朝滅亡以后,由掌管宮廷娛樂的文林朗、馮瑋歸隱故里,并且將麒麟舞這一種文化樂舞表現形式,帶到了河南地區,并且隨著客家的遷移逐漸向全國范圍擴散。這一種說法,主要是依據《杞縣志》中的相關記載,而且在一部分族譜中也有記載,有人曾擔任嘉靖朝詔贈選功郎,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麒麟舞者。第二種說法,則是認為麒麟舞的主要是從唐代宮廷獅子舞流落到民間以后,才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這樣一種舞蹈表現形式。《唐語林》卷五《補遺》載:“王維為大樂丞,被人嗾令舞黃獅子,坐是出宮。黃獅子者,非天子不舞也。”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為麒麟舞與獅子舞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佐證,王維因私自觀看天子才可以觀看的獅子舞,而遭到貶謫,并將宮廷中的獅子舞逮到了民間,在民間仍然將舞獅作為一項職業,為了避免官府追查,才將獅子頭用麒麟代替,稱為麒麟舞。
二、麒麟舞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分析
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大量的傳統文化,而這些傳統文化通常會以不同種形式展現出來,其中麒麟舞便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這一舞蹈最初是屬于一種擬獸類演繹活動,最初的由來是西北原始住民對瑞獸類動物的自然崇拜,是以瑞獸麒麟、鹿等的喜、怒、哀、樂等動作加上樂器進行演奏,而這種活動也被視作為一種體育活動,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具有較大的傳承價值。這種價值與重要性通常是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麒麟舞自身具有社會教化的重要作用[2]。麒麟舞本身就屬于一種重要的傳統文化,而且作為文化的載體,麒麟舞較常會出現在古代宗教祭祀、節慶歡娛、慶祝豐收等公眾場合的麒麟舞,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充分體現出了我國遠古先民在發哈贊過程中的一部分的思想觀念,以及對大自然的一種崇拜與敬畏。通過麒麟舞這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可以充分感受到來自于遠古先民的加之追求,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文化、政治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發生了變化,麒麟舞的內涵、精神與自我價值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然而其內在的仁愛、正義、祥瑞等深刻內涵,仍然在現如今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育民眾要倡德、向善、向上,對于促進社會文化的完善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具有體育健身與娛樂價值的功能。由于麒麟舞這一種舞蹈本身的舞蹈動作就較為復雜,且需要舞蹈者身姿矯健,博需要具備強健的體魄和聰慧的頭腦,因此舞者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進行運動與鍛煉,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充沛的體力,為麒麟舞舞蹈的順利完成奠定有利基礎。通過積極參與這一類型的舞蹈活動,可以起到強身健體、凝聚力量的作用。在歷史上類似于麒麟舞這一類型的舞蹈數不勝數,如戴牛角模仿牛角力的先祖蚩尤部族;葛天氏“持牛尾舞八闋”以釋惑人心;披著熊皮的方相氏,率領“十二獸衣毛角”舞蹈驅儺等,以此來提高個人的身體素質與能力。與此同時,這一種舞蹈活動也可以被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在勞作之余,通過麒麟舞來充分展現身體的美麗,并且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舞蹈自身的娛樂性,使得麒麟舞自身的價值可以被充分發揮。
三、現代發展麒麟舞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主觀參與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只有政府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才可以將麒麟舞作為一項重點保護文化,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為其傳承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因此,在今后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必須要認識到自身在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將麒麟舞這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點保護內容,不僅需要從政策、經濟方面予以麒麟舞較大的支持,還需要根據現階段我國體育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組織有關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與文化相關的活動、研討會等,從文化角度予以麒麟舞理論上的支持,使得更多的學者、業界人士以及社會群眾可以了解到麒麟舞自身的特色及其具有的深厚文化內涵,為傳承者、從業者繼承并發揚麒麟舞這一文化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4]。
(二)加強麒麟舞的宣傳
現如今,時代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麒麟舞的傳承與發展造成了較大程度上的沖擊,而麒麟舞在大眾中的普及程度也明顯較低,不利于這一傳統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這也就需要政府在今后加大對麒麟舞這一重要民俗文化的宣傳,一方面應大力宣傳,借助電視、網絡等媒體技術,來實現對麒麟舞的宣傳,而對于麒麟舞自身的教育功能也需要著重強調,深化社會群眾對于這一方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政府文化部門應該加大宣傳資金的投入,并且組織關于麒麟舞的各項體育活動比賽,并設置一些獎金,充分調動基層群眾的參與積極性,以此來提高麒麟舞在大眾中的知名度。若是條件允許,政府還可以將麒麟舞作為學校體育課程中的選修課程,使得學生可以更多的接觸到麒麟舞,促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對傳統民俗文化的正確認知,為其今后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三)重視將傳承與發展相互結合
麒麟舞作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麒麟舞也發生了不一些變化,并最終演變為現有的狀態。這也就充分說明了文化是需要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只有怎樣才可以延長文化的生命力[4]。因此,在今后麒麟舞的傳承與發展之間必須形成良好的關系,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在重視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需要揚棄其中糟粕的部分,吸收時代美感,使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可以形成微妙的聯系,為其今后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提高麒麟舞發展的自身優勢。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在社會經濟的推動下,我國社會正在不斷進步,而文化也在不斷發展,但是仍然不能夠忘記傳統文化在我國文化中的重要位置。麒麟舞作為我國民俗舞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民族性與鮮明的特色。因此,在今后發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必須要重視對麒麟舞的傳承與保護,通過政府主觀參與、加強麒麟舞的宣傳、重視將傳承與發展相互結合等方式,使得麒麟舞的大眾普及率可以得到進一步提高,并且在這一過程中。
參考文獻:
[1]郭叔嬌,翟烈鈞,利杰輝.在潤澤教育理念下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舞、麒麟武術的實踐研究[J].運動,2017 (18):153-154.
[2]林迪.麒麟舞出新生活[J].時代報告,2017 (9):66-67.
[3]高揚.從開封麒麟舞看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與傳承[J].文教資料,2014 (9):59-61.
[4]郭叔嬌,翟烈鈞,利杰輝.在潤澤教育理念下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舞、麒麟武術的實踐研究[J].運動,20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