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許周
摘要: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曾經說過:“創造力是人生的一種基本財富,我們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大部分卻不同程度喪失了了,創造力的火花潛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只要加以培養和挖掘,每個人的創造力都可以得到顯著提高。”由此可見創新能力對于小學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創新能力
引言: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結合學生的個人差異,有針對性、有目的的找出他們的創造潛力,并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從而促進他們學習效率的提高,并實現全方面的發展。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順應新課改的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新的教學理念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讓他們既能夠在學習上得到提高,又能得到人格的塑造,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關和世界觀。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前提條件,就是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也對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大分析、思維邏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去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必要條件。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對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過程。擁有創新能力,學生就能更加靈活的使用學習方法和運用所學到的知識。
3、培養新型人才,創新能力是基本條件。創新人才既能夠推動民族的發展,也是國家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既要樹立創新意識,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需要讓他們運用自己的創新能力,去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從而為社會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教學對策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新能力的原動力是興趣。尤其是對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性格上具有好奇和喜歡探索的特點,一旦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去追求、實踐和探索。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越是積極和主動參與到學生,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更加濃厚,能力提升速度也更快。因此數學教學應該拋棄傳統教學中不好的一面,讓被動的“灌輸”學習轉變,為主動和積極的學習。教師需要從學生的態度入手。
但是,由于應試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旦學生出現錯誤,我們就忍不住批評幾句。從而導致整個課堂氣氛變得沉悶,學生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不愿主動參與,逐漸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需要從自身做起。例如,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在學習平移和旋轉的知識時,讓學生玩玩具來觀察玩具在玩耍中的運動情況。通過趣味的小游戲,讓學生盡快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從而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或者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生活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讓課堂更加生活化來降低他們對數學的厭煩感。
三、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需要觀察。只有通過觀察,才能探索出一些學習和生活的發展規律。元的觀察力可以得到提升,尤其是在學習中得到發展。教師如果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表面現象偷襲事物的本質。例如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時候,教師拿著長方體的物體可以首先提出疑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幾何圖形,請大家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形的?然后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的形態和特征。讓他們學會自主的探索和解決問題。
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高創新能力需要他們的積極主動參與。同時,創新和創造離不開實際操作的過程。教師需要將課堂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并提高他們的操作能力。比如在學習數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的含義結合起來理解,并用實際的教學用具帶出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將實際操作和所學習的知識結合起來,并讓學生通過兩者的融合去解決和探索新的問題。從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操作能力。正如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腦讓手得到發展,使它更聰明;手讓腦得到發展,使他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的鏡子。”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數學不單單是一門學科,還是一門科學。學習數學不只是學習計算和證明,還需要學會將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當中。并將所學到的知識用來探索新的知識。尤其是處于信息時代的,我們,需要接受和消化大量的信息,并利用信息創造更多的價值。由此可見,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需要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跟上現代課程發展的腳步。
參考文獻:
[1]格桑平措.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新課程(上),2014 (12).
[2]王安平.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新課程學習(上),2014 (11).
[3]王曉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