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世界化時代的到來使得韓國語受到越來越多韓半島本土以外的學習者的青睞,而韓國語教育環境則分化為國內與國外兩個大的領域。不論從教育的形式還是內容,國內外兩個領域的教學方式都相互獨立且不成體系,導致韓國語教育在體系化專業化的道路上步履維艱,主要原因便是統一的標準課程大綱缺失。因此,本文從國際通用韓國語標準教育的角度對二外韓國語教學策略進行探究,期望能夠對完善各高校韓國語教學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國際通用韓國語標準;韓國語教學;教學策略
一、引言
隨著韓國語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教學質量和學生需求的不斷提高,過去這種經驗為主、缺乏統一性的課程體系已經不能滿足實際教學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國際通用韓國語標準教育課程經過2010年,2011年,2016年,2017年4次有體系且仔細的編寫與完善終于完成。其中詳細列出的主題可為樹立教學目標或教材開發提供便利;大綱中指出的技能以技能掌握為目標,對語言的實用性進行了具象表示。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術給專業課題提出以及提高方法提供了研究方向,也為教材編寫及活動策劃、設定評價目標提出了一定的建議。此外,將語音、詞匯、語法等進行分級和分類,使得韓國語教學機構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合理選用。本文從國際通用韓國語標準教育對二外韓國語教學策略進行研究討論。
二、韓國語標準教育課程等級體系概述
韓國語標準教育課程等級體系參考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CEFR),從可以使用基本語言(Basic User/A1)到可熟練使用語言(Proficient User/C2)共分6級。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將教育課程分為5個級別,詳細制定了每一級別所應達到的目標:語言知識(音韻、詞匯、文法、話題、段落),語言技能(說,聽,讀,寫),策略,文化意識(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理解、國際視野)。美國外國語教學學會(ACTFL)的主要等級有Novice,Intermediate,Advancde,Superior,共4級。漢語水平考試(HSK)分為HSK1-6級的筆試和HSK初、中、高級會話考試。日本與能力考試(JLPT)也由4級變為了5級(N1~N5),N1~N2包括語言知識(文字、詞匯、語法)、閱讀與聽力兩個范圍;N3~N5則包括語言知識(文字、詞匯),語言知識(語法)、閱讀,聽力三個范圍。基于以上資料,韓國語教育標準模型開發研究將韓國語教育過程等級劃分為初級1~2級,中級3~4級,高級5~6級,6+級(開放形)。
三、二外韓國語教學策略研究
(一)更新教學理念,注重教學的實踐性
不管是韓國語的教學,還是英語的教學,這些語言類的教學都不應該忽視教學的實踐性,只有在實踐性的意識下,韓國語教學的模式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創新。實踐性應該是韓國語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進行第一節課的時候,就需要注重教學的實踐型,這是因為語言類專業最大的兩個教學目標,一是研究型;二是實用性,在現實中后者可能比前者更重要,受到大多數學生的關注,不管是出于愛好,還是出于工作,韓國語的實用性都是首當其中的,所以在教學工作中要一種保持著實踐性的意識,但是理論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顧此失彼,理論性的學習是實踐性的基礎。
(二)結合朝鮮文化,豐富教學內容
所有的語言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發展的,和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千絲萬縷的關系,韓國語教學模式的創新除了改變教學意識之外,還需要豐富韓國語學習的內容,僅僅依靠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可以補充漢文化,一是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二是可以補充一定的漢語知識,不管是在生活交談中還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有非常的用處。具體的做法可以有加強學生韓國語文獻或者書籍的閱讀量等,這樣的做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量,還能夠加大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所以結合朝鮮文化來豐富韓國語教學的內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更新韓國語的教學模式。
(三)轉變教學的主體,將課堂真正教給學生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以老師為主體的,一般情況下課堂的場景都是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邊記筆記,教師的講課時間幾乎占了課堂時間的全部,學生在課堂上幾乎只扮演接受者的角色,這樣老師的工作量不僅很大,長時間的講課不僅是心理壓力,生理壓力也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長時間的接受角色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疲憊感和厭煩感,尤其是在課堂上產生的問題如果沒有得到解決,就會越來越困惑,從而導致聽不懂的狀況,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所以轉變課堂的主體位置是教學模式革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具體的做法可以有采用分組的教學模式,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將學生轉變為課堂主體最合適、性價比最高的一個方法,根據不同的分組規則,比如座位的遠近、興趣的差異等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組,以組為單位進行教學,分組討論的方式首先需要教師給出一個合適的科學的主題,這個主題必須具有典型性和討論的價值;其次,按照不同的分組進行問題的討論,此時教師需要在一旁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討論紀律的組織;最后,這對不同的學生組討論的結果,老師來進行詳細具體的分析之后,給出爭取合理的評價。
結論
韓國語專業在我國高校教學中已經頗具規模,有近兩百所高校開設了該專業,其中很大部分是四年制本科專業。這些韓國語專業大多借鑒較早開設本專業的高校的經驗,或者參考其他外語專業的課程體系,課程開設大多包括韓國語精讀、泛讀、聽力、會話、寫作等基礎課程和韓國概況、翻譯、報刊選讀、語法、文學史、文學作品選讀、語言學等專業課程。這種基于經驗的課程體系在韓國語教育起步和發展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培養了大批的韓國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金重燮.國際通用韓國語教育標準模型開發[J].韓國國立國語院,2017 (12):34-36.
[2]徐錦波.高校韓國語教學問題對策研究[J].文學教育(中),2018 (02):77-78.
[3]馬香閣.基礎韓國語教學改革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 (18):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