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荔青
要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寫出富有鮮活氣息的文章,作文教學應該從封閉走向開放和創新,著力提倡開放式習作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重視在學生的素材積累、習作內容、習作表達、習作評價四個方面實行開放,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習作積極性。
一、打開多條渠道,開放素材積累
1. 美文賞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篇篇文質兼美,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應該讓學生反復誦讀,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語言,努力把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為提高寫作水平打下基礎。
2. 課外涉獵。要想讓學生寫出好作文,僅僅依靠十二冊教材中的美文或幾本優秀作文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隨著年級的升高,引導學生廣泛涉獵文學、歷史、軍事、科普等各種各樣的課外讀物,并教給學生課外閱讀和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定期組織各種閱讀活動,讓學生多閱讀,多積累。天長日久,學生的語言存儲量大了,作文時遣詞造句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少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皺眉頭,咬筆頭”的尷尬。
3. 觀察體驗。“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和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的習慣,用一雙慧眼去留心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事、景,觀察自己的生活,熟悉寫作對象,把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做到的、想到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或長或短地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就會在觀察中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
二、打破教材束縛,開放習作內容
小學生習作教學的關鍵是解決“寫什么”這一基本問題。要想使學生的作文向著個性方面發展,就應讓學生把作文當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生活,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學習個性化的表達。
1. 要還給學生自我選材的自由。學生每天都置身于大自然和社會中,日月星辰、風霜雨雪、江河湖海、草木鳥獸、街頭巷尾、超市百貨、報刊網絡信息、各類饒有興味的活動等,只要加以篩選,都可以成為學生習作的內容。要將自我選材的自由還給學生,盡量避免學生奉命式地去寫那些單調、乏味、過時的內容。
2. 要善于把握練筆契機。除了對教材中規定的那幾次集中的作文教學外,教師還要根據每個文本的特點,準確捕捉讀寫結合點,適當安排一些小練筆。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小木偶的故事》結尾是:“老木匠說得沒錯,笑是很重要的。不過,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教學時,筆者針對這個結尾,設計了一個問題:“有了人類所有表情的小木偶,會怎樣向小紅狐要回它的紅背包呢?請同學們進行續寫。”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寫得生動、有趣。有個同學續寫的開頭是這樣的:“自從小木偶有了人類所有的表情后,它就一直想著把自己的紅背包拿回來。一天……”這樣與課文緊密結合的習作開頭,說明他對課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表明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打破“假大空”,開放習作表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提倡寫想象作文,注重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開放習作表達就是要打破習作“假大空”的現象,引導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
1. 想象表達。作為教師,不僅僅要解放學生的頭腦,更要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提高他們思維的創造力。有個學生在筆者指導下寫下了一首題為《石頭》的詩:“我躺在溪邊/我立在山岡/我潛在河底/我臥在樹下∥我沒有心臟/我沒有情感/我沒有美貌/卻想著奉獻∥建筑隊把我送進了攪拌機/雕刻家把我帶回了家/魚兒在我腳下安了家/小動物在我身后躲過了獵狗∥我成了承載快樂的鋪路石/我成了演繹藝術的石雕/我成了魚兒的故鄉/我成了動物的好朋友∥那一刻/我興奮了/我的身體里涌動著什么/噢!是奉獻他人的愛啊!”這就表明,只要我們解放思想,正確引導學生想象,學生思緒如潮,是可以寫出想象奇特且合理的習作的。
2. 自由表達。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和不同的生活經歷,鼓勵學生自由表達。例如,一次登山活動后,筆者要求學生寫篇《難忘的一次登山》,起初許多學生覺得這是老生常談的題目沒新意,因而不想寫。于是筆者宣布可以自由選喜歡寫的內容。這下學生們習作的激情涌動了,有的寫登山前媽媽的嘮叨;有的寫登山時同學的鼓勵和幫助……個性化寫作讓學生們產生了一吐為快的感情,真情表達出了真我。
3. 個性表達。作文教學要提倡個性化的表達,將開放性落到實處。如寫《__________給我帶來的溫暖》的作文,學生對溫暖的感受有所不同:有的寫父母、老師等熟悉的人帶來的溫暖,有的寫陌生人帶來的溫暖,有的寫書、動物、謊言等帶來的溫暖……體驗不同,寫出的內容不同,語言也各具特色。
四、打破單一循環,開放習作評價
習作教學要打破那種“教師出題—學生寫—教師批”的單一循環模式,向學校、家庭、社會開放,實現多元的綜合性習作評價。
1. 自評和互評。教師應把修改作文的權利大膽放手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反復誦讀,反復獨立進行增、刪、換、改,激起他們自己修改作文的興趣,增強習作的自信心。在自評自改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自找學習伙伴或小組內交流,互評互改,讓每一位學生既是習作者,又是評價者:既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既可全體參與學習,又可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2. 教師、家長再評。在學生自評互評后,教師再以對話的形式為學生的習作寫出以肯定、鼓勵為主的評語,提倡賞識評價。按等級來評價,既評學生習作,又評學生“點評”。同時,也邀請家長來評價孩子的作文,讓家長也了解學生的習作情況,促進孩子寫作信心的樹立。
3. 集體評價。對學生的優秀習作,教師可以張貼在班內的“習作苗圃”中或編輯成冊,讓其接受集體的評價,讓更多學生內在成功的需要得到滿足。
4. 社會評價。自己的小習作能在刊物上發表是學生最得意和快樂的事了,為了激發他們的習作熱情,教師可鼓勵學生把自己最滿意的習作積極向有關報刊投稿并爭取發表。
開放性習作教學是個永恒的話題。筆者認為,只要抓住“開放積累素材、開放習作內容、開放習作表達、開放習作評價”這些習作教學創新點,讓學生真正樂寫,會寫,就一定能促進學生作文水平整體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