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巧文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單純就范式進行仿寫,表達都會顯得呆板枯燥,甚至會為了套用范式而出現表達牽強的情況。情境教學法作為普適的策略,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但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應妥善處理好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生活實際關聯度及對應范式切合度等因素。例如寫景游記類文章,如何完成景觀的描寫也常是學生的寫作難點。學生的習作大多就是看到什么寫什么,呈現記流水賬式的景物描述弊病。而在五年級的《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中,第三自然段運用了幾個“有……也有”“有……還有”的句式描寫了多組相對的景觀,寫出了圓明園建筑風格迥異、景觀豐富多彩的特點。這樣的段式結構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最初筆者考慮選擇仿寫知名度高,而且以往教材曾經出現過的經典景點——杭州西湖、黃山景觀。但在課堂中發現這兩個情境看似基于學生認知,聯系了生活,但相對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實際還是有一定距離。學生雖然對這兩個景點有所了解但感觸不深,尤其是沒有去過的學生更是很難落筆仿寫。后來,筆者選擇了學生們極其熟悉的本地著名景點——福州的“三坊七巷”,讓學生進行仿寫。多數學生在仿寫時不僅勾連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效地對這一段落表達結構進行遷移運用,而且積極性被充分激發出來,有的學生還能巧妙化用,真正實現了范式的內化創生。這就進一步說明,進行范式仿寫,必須基于學情,處理好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生活實際關聯度及對應范式切合度等關系,這樣,才能提高范式仿寫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