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花
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應具有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品質。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存在這樣的現象:學生的知識零碎,前面學后面忘;解題喜歡模仿,題目稍作改變就無從下手,更別說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應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在比較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數學知識前后聯系緊密,有人把學數學比作蓋房子,一層接一層,層層疊加。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建構過程,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還要適時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易混知識進行比較、梳理,建立完整的知識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1. 在新舊知識銜接處設比。
我們在教學中會發現學生有“喜新厭舊”的現象,明明對舊知掌握很好了,但學完新知就把舊知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例如:蘇教版一年級教材中的“進位加法”的相關知識。當完成教學后,部分學生會將所有的計算都當成進位計算。這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先讓他們列豎式計算45+32和45+36,得出正確答案后要乘勝追擊,結合豎式追問:“同樣是45加三十幾,為什么加32時和是70多,而加36時和卻是80多呢?”學生:“因為第二題有進1。”教師:“那為什么第一題沒進1呢?”學生:“因為5加6滿十了所以要進1,而5加2不滿十。”教師:“誰來說說什么時候要進1,什么時候不用進1?”學生反饋略。教師:“計算34+( ),要使和是40多,括號里最小要填幾?要使和是30多,括號里最大能填幾?”這個環節,學生在一次次比較中明白了加法有進位和不進位兩種形式,對加法有了較為完整的認識,在以后的作業中就知道如何進行分析。
2. 在知識易混處對比。
筆者在完成蘇教版二上“認識乘法”部分內容中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后,設計了這樣一組題:“小明買了兩盒月餅,每盒4塊。小軍買了兩盒月餅,一盒4塊,一盒6塊。請問每人各買了多少塊月餅?”問題展示后,師生間有了下面的對話。學生A:“2×4=8(塊),4×6=24(塊)。”學生B:“2×4=8(塊),4+6=10(塊)。”教師:“看來大家對小軍買了多少月餅存在不同的看法,到底是用乘法還是加法呢?同桌間互相說說看,建議用畫圖來幫助解題。”學生:“只能用加法,因為小軍買的兩盒月餅不一樣多,不能數出幾個幾。”教師:“同樣都是求一共買了多少塊,那小明的為什么可以用乘法呢?”學生反饋略。
通過這一組練習的比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加法和乘法間的聯系與區別,加深了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幫助他們拓寬了已有的知識體系,完善知識結構,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分析問題能力。
二、在巧練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說新課部分是一節課的核心所在,那練習環節就是一節課的精髓。可是這個環節往往被多數教師所忽視,很多教師生硬地使用教材,僅僅是完成書上的練習,做一題講評一題。事實上,教材上的練習大多處于基礎層次,和例題模式基本相同。對于此類習題,學生無需多加思考,只要套用例題方法基本上能解答。長此以往,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下降。因此,在有限的40分鐘里,教師要精心設計好每道練習,通過巧設練習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蘇教版一年級“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的練習課中。筆者先出示練習:“一輛公交車到某站時先下車9人,又上車5人,下車比上車多多少人?”學生很容易就有了正確答案,并且能把理由說得很清楚。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僅停留在該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筆者出示練習:“一輛公交車上原有26人,到某站時先下車9人,又上車5人,車上比原來少了多少人?”學生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是“26-9+5=22(人)”;有的是“26-9+5=22(人),26-22=4(人)”。最后通過筆者一系列追問、引導,使學生明白了問題“車上比原來少了多少人”其實就是求“下車的比上車的多多少人”,只是改變了題目的敘述方式,意思是不變的。最后,筆者又將題目變為“一輛公交車上原有26人,到某站時先下車9人,后來又下車5人,車上比原來少了多少人?”學生在這一組練習中,豐富了知識內容,拓寬了視野,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思維。
此外教師還要注意逆向思維練習的設計。一般情況下,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各種順向思維的培養,卻往往弱化或忽略了逆向思維的訓練。久而久之,學生思維的發展受到了限制。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在練習設計上要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上“用兩步計算求和倍差倍實際問題”,在學生能熟練解決簡單的基礎問題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題目:“衣服的價錢是褲子的3倍,媽媽買一件衣服比一條褲子多花了90元,一條褲子多少元?”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和倍差倍問題的數量關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強化了用份數來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在知識的類化中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所謂類化,在心理學上的定義為:概括當前問題與原有知識的共同本質特征,將需要解決的問題納入原有的同類知識結構中,進而解決問題。教材中的例題都是極具代表性的。教學中,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建立數學模型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將知識類化,找出生活中類似的問題。上述操作,讓學生對初建的模型有充分感性的認識,深化了對數學模型的理解。就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植樹問題”時,問題“一條長20米的路,每隔5米種一棵樹,共栽幾棵樹?”教師借助圖形直觀引導學生理解樹是種在點上,讓學生在探究中逐步建構“只種一端,兩端都要種,兩端都不種”的植樹問題模型。學生對植樹問題有了整體上的感知,能在解決問題中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形成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策略。
但很多教師會發現,在后續的練習環節,當他們把植樹問題改成生活中類似的問題時學生又不知從何入手。所以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建模后要及時將知識類化,把這個問題向生活拓展,只要學生找到類似的問題,他的思維面就拓寬了,應用能力也就得到相應的培養。就如植樹問題模型建立,教師其實不需要讓學生做太多練習,只需這樣追問:“除了植樹是把樹種在點上,生活中還有什么也是把一個物體放在一條線段平均分的點上?”這個問題很巧妙地將植樹問題引入生活,讓學生回到生活找植樹問題。學生舉例:道路兩邊掛紅燈籠,公交車的站牌,文化廣場的石墩等。當學生的例子停留在比較平常的事例中時,教師可以有意舉出不同的例子:高速公路每隔50千米設一個服務區,鋸木頭等,引導學生感悟這些問題也和植樹問題類似。在這個類化過程中,學生的間隔意識得到了培養,數學模型得到了有效深化,學生的應用意識也得到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