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遠君
摘 要:高三物理第一輪復習主要任務是對各單元知識點及相關知識點進行分析、歸納,重點是對知識點的全面梳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題解方法合技巧,建立知識體系合網絡,加強各章節之間的聯系,將各章節的獨立的知識點串起來,重點進行基礎復習。
關鍵詞:復習;知識內容;能力
高三第一輪復習主要任務是對各單元知識點及相關知識點進行分析、歸納,重點是對知識點的全面梳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題解方法合技巧,建立知識體系合網絡,加強各章節之間的聯系,將各章節的獨立的知識點串起來,重點進行基礎復習。下面根據自己的體會對高三第一輪復習進行一個概括性的總結:
一、重視教材,充實基礎
從歷屆高考試卷反饋的信息中發現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之一是概念不清,這主要是不少同學在高一、高二的物理學習中,對物理學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重視不夠,進入高三后,又重教輔而輕教材,實際上物理教材就是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課本,許多試題在課本中都能直接找到原型,即使是學科內的綜合題和與實際相聯系的綜合題也是在對基礎知識的組合、加工合發展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而重視教材主要應從以下記方面把握:
(一)對中學物理主干知識還要深究細探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識主要有:
力學:①勻變速直線運動;②牛頓定律及其應用;③動量守恒定律;④機械能守恒定律
電學:①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②串、并聯電路,電壓、電流和功率分配;③電功和電功率;④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路端電壓;⑤安培力,左手定則;⑥洛倫茲力和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圓周運動;⑦電磁感應現象。
光學:①光的反射和平面鏡;②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高考對基本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考查,并不是單純考查這些概念和規律本身是什么,而是考查學生對這些概念和規律的理解程度,即:是否知道這些概念和規律的實質、適用范圍及內涵和外延等等。
(二)結合考綱要求,再次全面檢查高考知識點
對考綱中規定的知識內容,要系統、全面地進行復習,以適應高考知識點多,覆蓋面廣的特點。任何的偏廢都有可能在綜合訓練乃至高考中出現盲點,導致失分。針對近幾年上海、廣東等地的高考物理試題中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試題,因此,對教材中的“思考與討論”“做一做”“閱讀材料”課本后的專題以及邊框中的文字敘述等,要認真的閱讀和思考,從近幾年的理科綜合試題來看,學科間的綜合幾乎沒涉及,主要是學科內的綜合。故在復習中一定要突出學科內知識的綜合,對學科間的綜合不要費太多的精力。
在一輪復習轉到二輪復習之際,應將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以各部分的重點知識為核心,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這樣既有利于對所學物理知識的消化和吸收,也鍛煉了自己歸納、整理物理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大到整個物理的知識結構,小到具體的章節,都可以把知識體系編制成網絡圖,如:運動網絡圖、電學知識網絡圖等,其目的是把雜亂的知識從無序轉化為有序。如果把物理的內容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那么力、熱、電、光、原子物理就是子系統,子系統又包含許多知識點,而各個子系統之間通過運動、力和能量相聯系。
二、鞏固訓練、提升能力
《考試說明》對高中學生提出了許多方面的物理能力要求,但能力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訓練出來的,是學生從親身經歷中獲得并提高的,通過一輪復習,同學們應該更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實驗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高考對實驗能力的考察也逐年加強。因此要重視對規定的學生實驗及演示實驗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主要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典型的學生實驗;②課堂演示實驗;③儀器的使用和讀數;④數據的處理及誤差分析;⑤會“非常規定”地使用實驗儀器;⑥能夠設計實驗。設計性物理實驗是讓考生根據掌握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設計和完成新的實驗。因此在實驗復習中要認真領會實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從新視角思考能否用其他方法、器材完成同一實驗或類似實驗。另外,電路設計中經常出現的考點也是歷屆考生最易失分的地方,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重視獲取新信息、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
信息題是近幾年高考卷中出現的一種新情景試題。它的特點是:情景新(內容一般課本上沒有)、題目長、表述抽象、干擾因素多,且它在題干或問題中常以現代科技、日常生活中的某個事件、問題為背景。在題目中常提供一些信息,讓考生通過閱讀、思考、分析與理解,領會問題的情景,提取有用信息,建立模型,綜合應用新信息和已有物理知識去解決問題。
三、重視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綜合分析能力是指能夠獨立地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把一個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較簡單的問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要重視物理思想和解題方法,如物理中的模型法、整體法和隔離法、圖像法、等效法、極端思維法、類比法、估算法、反證法、演繹法、歸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
四、總結反思、查漏補缺
通過第一輪的復習,學生要學會課后的自我反思和總結。每做一道習題,都應認真思考怎樣建立物理模型;怎樣隨著身體審題而描繪物理情景;怎樣分析物理過程;怎樣尋找臨界狀態及與其相應的條件:如何挖掘隱含物理量等等,同時檢查自己能否獨立地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解出合理的答案。特別應加強對薄弱環節的訓練。總之,讓自己每做一道習題,都力求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張行濤,周衛勇.新課程教學法(中學卷).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