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毅力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對老年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后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的改善作用。方法:收治老年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95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n=47),觀察組接受臨床護理路徑(n=48)。護理3個月后,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假體松動、內固定物松動、髖內翻畸形等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2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28%),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顯著。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并發癥
全髖關節置換是治療髖關節疾病的重要治療方法。本組研究進一步探討了老年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95例,將其按照隨機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齡53~75歲,平均(65.1±4.3)歲;病癥類型為股骨頸骨折26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16例,其他類型6例。對照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齡52~76歲,平均(65.5±4.0)歲;病癥類型為股骨頸骨折25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15例,其他類型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首先,患者術后床位轉移過程中進行搬運和體位擺放時要正確,盡可能托住患側髖部和下肢,避免患側髖部受到較大波動,將患者平放于病床上,可在大腿間放置軟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以防發生髖關節脫位。其次,術后不能急于進行功能鍛煉,應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確定鍛煉時間。功能鍛煉的強度要循序漸進,起初可以進行長收縮運動和踝關節屈伸運動,術后1周后可拄拐下地練習行走。訓練行走時需要有旁人協助,以防跌倒。術后3個月左右可不用輔助練習行走,然后逐漸過渡到遠距離行走練習、爬樓梯練習、蹬自行車練習等。患者術后一般住院2周即可出院,出院后進行肢體功能訓練不能操之過急,并且有家人協助,術后2個月內不能交叉雙腿。不能坐沙發和矮椅子,不能彎腰撿東西,不能曲髖超過90°。再者,叮囑患者避免高負荷運動,預防術后并發癥,防止股骨頭產生斷裂、脫位,提升護理效果。最后,評價、分析臨床護理效果。
統計學分析:采用SSPS18.0版本統計學軟件,其中兩組患者疼痛率及護理滿意度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中固定物松動2例,患肢短縮1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25%(3/48);對照組患者中假體松動4例,髖內翻畸形1例,患肢短縮2例,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1.28%(10/4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關節置換是用一定性能的金屬材料制成類似于人體關節的假體,然后通過手術用假體置換被破壞的關節面。人工關機置換可以有效切除病灶,消除疼痛,幫助患者恢復關節的活動功能,保持關節的穩定性。雖然采用全髖關節置換治療髖關節疾病具有一定優越性,但由于患者年齡、體質、疾病類型、手術效果以及護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傷口感染、關節脫位、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癥,嚴重影響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治療效果,甚至導致手術失敗,所以加強術后護理有助于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痛苦以及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接受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多為老年人群,身體素質較差,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更需要加強臨床護理。而臨床護理路徑是臨床上最新開展的一種護理管理模式,屬于一種健康教育護理方案,其制定主體為臨床護理人員,這些護理人員具備專業的護理知識且臨床護理經驗豐富,制定過程中嚴格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然后在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過程中嚴格依據該方案。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觀察組患者術后假體松動、患肢短縮等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且無一例患者出現髖內翻畸形。相對于對照組而言,顯著提高了護理質量,提示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明顯緩解老年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的疼痛程度,且有效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