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柳琴
所謂“言”是指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信息;“意”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共鳴。在小學語文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做到“言意共生”,促進閱讀教學走向高效化,已成為新課改背景下備受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課題。基于此,筆者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對“言意共生”語文閱讀教學策略作如下探究。
以生為本,聽“言”導學
要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言意共生”,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產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并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感想、感悟等。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讓學生真正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聲音。
比如,在《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的閱讀教學中,在學生閱讀了課文的第一部分后,筆者先讓他們談談:“從這一部分的閱讀中讀懂了什么?”學生們稍作交流之后,紛紛發言:“我知道了徐悲鴻年輕時很有才華,也很努力,法國著名的繪畫大師達仰十分器重他。”“我讀懂了徐悲鴻的志向:要用自己的在繪畫上取得的成績,讓外國人改變對中國人的看法。”“我知道了徐悲鴻為什么立志,就是因為外國學生瞧不起中國人”……在學生們暢談了各自的看法后,筆者再讓學生按著自己的理解去讀外國學生的話,將外國學生對徐悲鴻嘲諷、輕蔑的語氣表現出來。通過這樣環節的交流,學生充分表達了自己對課文第一部分的理解、感悟,更重要的是通過傾聽學生的心聲,筆者基本把握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使其為及時調整閱讀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古人說:言為心之聲。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會更直接地應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這種循著心靈軌跡的表達,也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真正需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表達方式,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去啟發學生、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感受和體驗,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鍛煉和提升。
把握內涵,因需表“意”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理解文字、學習語言是基礎環節;通過文字把握課文的內涵更是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對于小學生來說,讓他們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從快樂中領悟課文,是閱讀教學的追求。因此,教師要結合課文的內涵,采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去主動挖掘課文,提升閱讀的有效性,讓“意”成為一種表達的需要。
比如,在執教《猴子種樹》一課時,筆者首先結合課文的內涵引領學生進行朗讀感悟。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猴子種樹的時候,烏鴉飛來說什么了?后來喜鵲又飛來和猴子說什么了?杜鵑又飛來和猴子說什么了?不同的鳥飛來和猴子對話后,猴子又做什么了呢?”朗讀中,要求學生通過表現烏鴉、喜鵲、杜鵑的不同聲音來表達課文內涵;在學生基本把握了課文內涵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組編排課本劇。筆者啟發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內容來編寫臺詞,注意小猴子和烏鴉、喜鵲、杜鵑的動作、聲音、表情等細節刻畫;在表演中,學生把猴子盲目聽從別人的想法,沒有主見、沒有耐心、急于求成的形象表現得十分到位。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視角來看待課文、審視課文,獲得個性化的啟示,這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涵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
言意共生,促讀提效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無論是從課文的語言出發,還是從課文的內涵出發,最終還需要結合學生學情,為提升學生閱讀質量服務。因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言意共生,讓“言”與“意”交融。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學生的思維模式、心理特點、生活體驗、理解能力等,采用最恰當的教學手段。
比如,小學生都有愛聽故事、講故事的喜好,我們可以針對這一特點,讓學生在基本了解了故事的情節之后,讓學生來講一講故事,自然而然地在語言的情境中加深體驗,促進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比如,《天火之謎》一課,故事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示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危險進行“風箏實驗”,結果他破解了“天火之謎”,發明了避雷針。學習這一課的過程中,筆者要求每個人都能面對全班同學復述課文,在課后還能把這個小故事講給別人聽,要把故事發生的前因后果都講清楚,還要把關鍵的情節講得生動,學生們通過講故事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精神。
“言意共生”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使學生更準確地把握課文的內涵,提升閱讀能力。同時,也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平臺,促進自身綜合能力的發展,實現“言意共生”的閱讀教學目標。
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一個系統化的學習過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深入解讀課文內涵的基礎上,提煉出課文的關鍵因素,并結合學生的學情為學生創設恰當的閱讀教學語境,激活學生閱讀思維,張揚學生的個性,升華學生的閱讀感悟,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吳窯鎮江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