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比較重視對數學新授課的研究。在新授課上,大部分學生都能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學習方式也比較多樣化,學生的思維和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發展。而一到練習課,許多學生便覺得索然無味,不少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往往采用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真實的學習過程也受到束縛。如何根據練習課的特點有效地進行活動設計,從而讓數學學習在練習課上真實發生呢?
整合習題,培養“真思維”
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思維訓練貫穿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力求讓課堂成為思維訓練的力場。而對課本中的習題進行整合、補充和刪減,則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如教學《運算律練習課》時,教師可以在復習運用加法的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以后,由一道加法的簡便計算194+36+64改題引入,變成194-36-64,讓學生嘗試進行計算。反饋時,教師收集了學生的兩種算法,學生不難發現兩道題的結果是一樣的。由此引發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是巧合還是存在規律?執教者在這里花足了時間,引導學生多角度驗證,有的用算式舉例,有的舉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從算理上進行解釋。學生的回答是充滿想象力的,有位同學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媽媽買了蛋糕和櫻桃,我們可以先吃掉蛋糕再吃掉櫻桃,也可以先把櫻桃插在蛋糕上一起吃掉。”多么生動的例子呀!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只滿足于讓學生做題,記住結論,課堂上就沒有這樣精彩的生成,那減法的性質將一直成為部分學生學習上的一個疑點。
質疑問難,促成“真提問”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能有效地促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還是以筆者所聽的《運算律練習課》為例,當學生運用加法的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練習以后,老師的一句話:“加法的運算律給我們的計算帶來很多方便,但探索的腳步沒有止境,你還想探索什么?”在平日的課堂上,我們總習慣于由老師來揭示每一個環節的學習目標。這里,老師沒有提出下一步的學習任務,而是問“你還想探索什么”,這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有沒有減法的運算律呢?”在這堂課的結束部分,盡管還是由老師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加法結合律和減法的性質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老師的提問必然會給學生在提問方法上做出引領:“學完了兩個相關聯的知識以后,我們要找一找兩者的聯系和區別。”正是因為老師在課堂上十分注重對學生發問意識的培養,以及對提問方法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才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才能夠逐步地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改善方式,引導“真展示”
在課堂上,學生是主角,是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師生互動過多,則會喧賓奪主,生生互動才是課堂文化的主旋律。尤其是在練習課上,教師應該走下講臺,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思維碰撞的機會,促成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有位教師在執教《面積和面積單位練習》這節課時,整堂課都把講臺讓給了學生,他只是在一旁引領、點撥。課堂上不時響起這樣的對話語:“我做得對不對?有問題嗎?”“你們對我的解答有什么建議嗎?” “我想對你的解法做一點補充。”“我想提一個問題。”最后一個女生上臺的講解,儼然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老師”的風范,不時贏得了臺下聽課老師的一片片掌聲。顯然,這種“兵教兵”的學習方式已成為這個班級的一種教學常態,學生的思維得以訓練和發展。反思我們平時的課堂,許多教師總是唯恐教學進度受到影響,擔心學生的講解與自己的期望還有點差距,所以一次次地以教師的講解取代了學生展示、互動的機會。因此,每一位教師轉變觀念,讓學生學會大大方方的表達、交流,將成為每一堂數學課的教學目標之一。
習題開發,激發“真體驗”
如何巧妙利用課本中的習題,對習題進行二次開發,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的體驗,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呢?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潛心研究,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隱藏的教育因素。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因數和倍數》復習課“探索與實踐”部分有這樣一道題:“1、2、3……15各數與3的最大公因數各是多少?”按往常的教學經驗,當學生得到“1、2、3……15各數與3的最大公因數,按1、1、3、1、1、3……的周期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樣一條規律以后,教學就停止了。在備課時,筆者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探索了1、2、3……15各數與3的最大公因數的規律,你還想探索什么?”課堂上,不少學生提出:“我還想知道1、2、3……15各數與其他各數的最大公因數會呈現什么樣的規律?”課上,筆者選取了讓學生探索1、2、3……15各數與4的最大公因數的規律,先讓學生提出猜想。不少同學認為:1、2、3……15各數與4的最大公因數會按1、1、1、4、1、1、1、4……的周期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筆者提出質疑:“真是這樣嗎?”學生們很快動筆算起來,通過驗證發現自己的猜想是錯誤的。從課上的表現來看,由于這道題的精心預設,使得這堂課有了一定的挑戰性,因此多數學生學習的激情高漲,他們對這道題的收獲已經不只是掌握規律而已,更是經歷了一次真正的學習探索過程。
結束語
在數學練習課上,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上積極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大膽展示、勇于發問,并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整合、開發,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就能使數學學習在練習課上真實、有效發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先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