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媛
摘 要:大學生學習倦問題已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針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現象,從社會、學校、家庭與個人等支持系統角度出發,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整體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倦怠;干預策略
自2002年(《中國青年報》2002年l月22日有關大學生基礎課、專業課、公共課等課程逃課現象的調查)以來的調查,發現大學生群體似乎并不重視學習的意義和價值,社會對當前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表示擔憂和失望。怎樣根除這種倦怠現象,使廣大學子熱愛學習、潛心學習,走上成人成才成功之路,使之成為合格大學生,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一、提升思想意識,深入指導就業
處于青年早期的大學生,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判斷力,關心社會,關注時事,常以自己所知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盡管大學生直接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較少,但社會的消極因素也可通過網絡等形式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當前的教育首要任務之一即為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環境,提升思想意識,自覺抵制消極思想影響,提高學生的抗誘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消滅在萌芽狀態。
社會競爭的激烈,高校擴招的影響,對大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壓力,許多學生特別是畢業生都有前途渺茫的感覺,無疑會對他們的學習帶來不利的影響。當前社會營造創新創業新環境,為廣大有志青年一展宏圖提供廣闊空間。因此,加強人事制度改革、規范人才市場,建立就業指導機構,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教育和指導,使大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自覺為實現夢想努力學習、充實頭腦、提升能力水平。
(一)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創造財富。引導大學生認清大學求學與今后就業的本質聯系,從國家需要和社會發展等長遠考慮來認識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自信心,勤奮刻苦學習,儲備知識,以適應社會環境和職業環境的不斷變遷,為未來激烈的競爭做好準備。自覺抵制“讀書無用論”等不良思想的影響。
(二)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相結合
大學生就業難的核心在于其個人選擇與社會需求的矛盾,高校要根據社會的需求來培養合格的大學生。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到學科組成、人才素質培養、就業選擇等方面因素。
(三)社會實踐與實操實訓
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定期組織參觀、實習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就業形勢和企業用人標準,鼓勵與壓力并行,使他們懂得只要學有所成,就能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
二、學風先行,管理保障
學風是考校大學的重要一點。優良學風體現著嚴明學習紀律、規范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營造學習氛圍、濃厚學習興趣和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堅強的學習意志和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高校要減少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現象,提高學習效率,就必須加強學風建設,完善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以制度說話、依制度辦事。
(一)完善日常教學管理制度
學習體現在課內與課外等方面,可針對遲到、早退、逃課、不聽課、不交作業等現象進行嚴格管理。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對這類學生進行相關的處罰。教師自覺提升教學水平,用自己的教學魅力吸引學生,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由“他律”轉化為“自律”,形成學生自覺的學習習慣。
(二)改革考試制度
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與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公平、公正的考風,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革考試制度,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改革考試內容,減少記憶知識和再現書本知識為主的考試內容,增加考評學生應用、創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改革考試形式,開卷與閉卷、答辯與口試、筆試與機考等多種形式結合,變“一切為了應付考試”為“我會我就能有好成績”。第三,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優勝劣汰”。嚴懲考試作弊者(包括學生與教師),閱卷公平公正,拉開認真學習者與對付過關者的成績差距,學業預警,對多次不及格的學生應予以淘汰。
(三)嚴把畢業質量關
自上個世紀90年代高校擴招以來,因生源質量的下降,高校學生質量也隨之出現問題。過去的“嚴進寬出”己經變成了現在的“寬進寬出”。要想保證大學生的質量,維護學校的名譽,就要讓在校學生低進高出,提高對畢業生的要求。對于畢業生要有一定的“淘汰率”,對于那些不學無術、貪玩厭學、蒙混過關的大學生,不可輕易地令其拿到大學畢業文憑,用這種適當的壓力來提高他們學習的動力,使他們不敢對學習懈怠輕慢。
三、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術氛圍
對所學專業缺乏學習興趣是大學生學習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部分大學生“學非所愛”,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因此覺得學習很痛苦。要讓學生對知識本身感興趣,就要使學生感到學習能給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帶來極大的滿足。如果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那么學習目標再遠大,也不能使學生堅持長時間的學習。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學校應該通過表揚和獎勵、開展學習競賽等方式培養大學生的專業興趣,對取得進步的學生給予及時強化,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從教師來講,應該運用多種講課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新穎性和多樣性,結合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需要。對于那些實在無法對本專業產生學習興趣的大學生,學校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選擇課程的自由,在學習上擁有更大的自由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學生一定的選擇和轉換專業的自由,讓學生根據市場的需要和自己的愛好選擇專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避免學習倦怠的產生。
高校應該運用自己的文化資源,培養研究探討問題的學術氛圍。很多學生學習倦怠的原因就是覺得所學的知識沒有用,“學以致用”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讓校園充滿濃厚的學術氛圍和活潑健康的文化氣息,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同時,積極引導大學生關注學術活動,參與科研和實踐活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共同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術氛圍。
四、重視心理教育、健全學生人格
在所有影響因素中,大學生的個體因素對他們的學習倦怠的影響尤為顯著。因此,高校要注重大學生個體心理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高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減少不良情緒對大學生學習的負面影響,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精神、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堅強的意志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不斷體驗成功,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要為低自我效能感的學生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引導學生更多地自我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從中獲得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減少焦慮。學校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使不同的學生都有機會顯示自己的才能,如果學生有某一方面的能力得以展示并獲得較高評價,那么他們便會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提高自信心和自尊感。
參考文獻:
[1]路海東.學校教育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年.
[4]錢銘怡.心理咨詢與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