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理工科類大學生面臨來自網絡的誘惑也越來越多,加強對理工科類大學生的立志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根據理工科類大學生特點來開展有效的立志教育是需要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立志教育;理工科類;大學生
一、立志教育對理工科類大學生的重要性
(一)立志教育內涵
立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古代教育家孔子在總結人生經驗時曾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以此可見在青年時代立下遠大志向的重要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夢”意味著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擁有夢想,并且為實現夢想而奮斗。
立志教育是引導學生結合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目標,自主建構并主動實踐個體志向的過程。通過立志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內升動力,不斷根據自身目標實現情況進行自我激勵、自我目標重構,進而實現立志教育階段性、連續性。
(二)網絡背景下立志教育刻不容緩
互聯網在為大學生提供海量資源的同時,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學習方式和生活觀念。理工科類大學生大多為男生,面對多元化和開放性的網絡環境,很容易深陷其中,特別是網絡游戲,因此開展立志教育,培養較強的自我約束、自我教育意識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開展立志教育,加強理工科類大學生的主體責任意識,不斷發掘自身潛能,為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探究背景
文華學院在開展個性化教育過程中,將學生大體分為“學術型”、“能力型”和“潛力型”三種類型。本文將著重探究能力型和潛力型學生的有效立志教育途徑。
二、理工科類大學生的特點
(一)人文文化的缺失
現在中國的大部分中學教育依然實行文理分班教學,正是這種文理分班教學使得大多數理工科學生誤認為自然科學不重要。這樣觀念上的誤導使理工科學生在人文價值和政治教育方面比較薄弱。由于德育工作的弱化,大部分理工科學生出現了信仰危機。由于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很多理工科學生過早地表現出急功近利、浮躁、集體意識薄弱、理想信念缺失等現象。
(二)性格特征
大多數理工科學生以男生為主,因此他們的交往方式比較單一。理工科學生所學的科目大部分偏向于線性邏輯思維和形式邏輯思維,因此他們傾向于用比較嚴謹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而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利于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因此大多數理工科大學生缺乏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隨著與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的減少,大多數理工科大學生便到網絡上尋求平衡。然而現實生活和網絡上的交往方式不盡相同,容易導致大學生的道德主體感降低,自律感下降,有的甚至人格扭曲。
(三)網絡影響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給理工科類大學生帶來了更多網絡資源之外也為他們帶來的放松自己的工具。網絡的發達,使大學生每天都能接受到海量的信息,由于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還正處于發展和成型時期,因此對這些海量信息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篩選。正是這些海量的網絡信息正在對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行著沖擊。隨著網絡游戲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理工科類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從而不斷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使自己處于一種“無目標、無規劃”狀態,有的大學生甚至荒廢了學業。
(四)思維發展的特點
在大學期間,大學生的理論性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逐漸占主導地位,創造性思維有了明顯發展,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進一步增強,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顯著提高。由于思維特征發生了變化,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然而又缺乏對這些事物的主觀判斷,從而導致大學生容易跟風,容易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
三、理工科類大學生立志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個體主觀能動性培養
主觀能動性又可稱為"自覺能動性",指人的主觀意識和實踐活動對于客觀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人們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二是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指大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潛能進行自覺的開發,能夠有效地利用學校或者社會提供的資源進行自我發展和創造。培養大學生的個體主觀能動性需要從獨立自主性、積極主動性和自我創新性進行培養。
充分結合理工科類大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思維,通過專業探索、職業規劃、社團活動等途徑調動理工科類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力型學生自身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需要通過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來激發能力型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尋找自我發展內生動力和支點。對于潛力型學生,要加強自我認識引導,幫助學生深層次剖析自己,找到興趣點所在,并以此為原點,參與不同類型的學生活動中,從而達到潛能開發的目的。
(二)開展立志教育階段性、連續性
立志教育是一個長期建構的過程,具有連續性和循序漸進性,在結合能力型和潛力型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需要針對于不同階段的大學生開展不同的立志教育方式。在大一時期,由于剛踏入大學,來自父母的提醒和監督隨之變少,在面對自由的大學環境時,大部分理工科類大學生在網絡的誘惑下,逐漸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網絡上,從而失去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動力。針對這一時期的理工科類大學生,在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環境的同時,需要加強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在充分調動理工科類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基礎之上,引導他們結合自身發展需要制定目標規劃,逐步培養他們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勵意識。在充分適應大學環境、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根據潛力型和能力型學生自身的特點,幫助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以此來加強專業學習動力。
理工科類專業大多需要較強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在大二和大三階段,在加強專業教育的同時,需要增強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學科競賽、大學生課外創新項目、及學生創新團隊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幫助學生找到專業發展方向,為職業規劃打下基礎。
通過階段性、持續地開展立志教育,幫助能力型和潛力型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大學生涯規劃,同時將立志教育的效果延伸至畢業后的工作生活中。
(三)開展立志教育需借助榜樣的力量
借用榜樣教育的力量來增強理工科類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進而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榜樣教育往往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更具有說服力。在學生群里中挖掘榜樣,并且榜樣類型要多元化,比如“學科競賽型”、“創新實踐型”、“好學求知型”、“自強不息型”、“熱心公益型”等等,榜樣的多樣化可以使得學生群體能夠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榜樣。
每一個榜樣都蘊含一種積極向上的內生動力。通過鮮明的榜樣個體,潛力型和能力型學生會自覺地進行優化選擇,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效仿,通過榜樣學習,進行縱向回顧和橫向比較,在找到自身發展的動力同時也要發現與他人之間的差距,從而達到立志的效果。
當學生注意到榜樣之后,要通過官網、QQ、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對榜樣進行長期的宣傳,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讓榜樣精神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通過要對榜樣人物進行定期更新,不斷尋找新的榜樣,榜樣人物要涵蓋每個年級。
在對榜樣進行宣傳的同時,也可以建立學生與榜樣進行面對面溝通平臺,通過與榜樣的互動與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改變不良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找到適合自己的大學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1]周進.高校立志教育:理論與路徑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3):1-3.
[2]王文鵬,李艷文.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7(05):549-552.
[3]劉健.民辦高校學生立志教育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