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升華
摘 要:藝術高職院校開設歷史課不僅大多成為專業課程的附屬物,即使很好地開展教學,往往也流于形式或為教學而教學,缺乏對歷史課程應有的重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方法大多數還處于傳統的照本宣科。本文從認知心理、情感意志、“走出去”的教學方法加以闡述歷史課的教學方法的思考。
關鍵詞:歷史課;教學方法;認知心理;情感意志
一、高職藝術院校歷史課教學現狀及思考
目前,國內大多數藝術高職院校開設歷史課都存在著客觀上的困難和主觀上的問題,要么資源、資金和政策缺乏支撐,要么偏于發展藝術專業而忽視或不愿安排,如此等等原因,大部分高職藝術院校開設歷史課缺乏持續性和連續性,即使開了由于學校和教師的不重視,以完成任務為目標,同時,學生對文化課的不以為然而致使形同虛設,導致人在心不在,最終歷史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學生對歷史知識與理論的學習和掌握也無果而終,達不到真正教育和培養學生的目的。
縱觀當今藝術類高職院校教育現狀,今天我們面對的大學生多是“90后”,他們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一起成長,一方面自主性和競爭意識增強,但個人本位意識也強,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淡化。國外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使得大學生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以利益得失為出發點,雖有愛國心卻沒有堅定的信仰和政治立場。信息時代使得他們成為網絡閱讀一代,而與現實隔離。要使歷史課成為學生學有所用、終生受益的一門課,切實需要我們把握有利時機,轉變大學生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歷史觀,讓他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增強抵制不良思想的能力。落實這一教育理念不能只停留在觀念的提出和口頭上的宣傳,應掌握學生特點,研究和運用大學生接受心理和創新教學方法,從實際國情和校情出發,以歷史這門學科獨特的知識理論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特點,結合高職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目標的具體實際為出發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切實解決歷史課教學存在的問題為目標和方向,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不斷改進和創新歷史課教學方法,從而為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端正學生的歷史觀,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增強學生的歷史理論修養打造一把金鑰匙。
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有一個自身角色上的轉換,他們對自身成才、加強理論修養、實現自我具有強烈的需要,因此在接受教育信息時有很強的選擇性。但是長期以來藝術大學生只是了解到生活或影視劇中的歷史知識,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了解到的真正的或系統性的歷史信息非常之少,即使有,也是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十余年中反復接受的,使他們感到歷史知識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從而不理解歷史課教育內容,因此在選擇時把教育信息屏蔽,不去理解和記憶,對于教育內容不認同、不相信,即便是接受了也沒有將其內化為自身信念,付諸于實際行動。因此,了解大學生需要是我們創新歷史課教學方法的動力,進而消除大學生在認知上、情感上存在的障礙,從而把正確的思想外化為行為。除了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如講授、討論外,還需借助社會學、心理學知識構建歷史課教學方法,在“知情意志行”上達到有效的思想教育。
二、歷史課創新性教學方法
(一)認知心理學教學方法
人都有好奇心,都有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也會提出很多疑問。興趣是認知的起點,解決疑問是認知的動力。我們在歷史課教學中可以利用問題訓練思維的方法、利用注意規律方法、辯論的方法增強歷史知識和史實的說服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如歷史哲學原理和政治經濟學部分我們精選多個案例與視頻分析闡述基本概念,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師生都省時省力。同時,在歷史課教學中,要始終明確老師是引導者這一角色,改變教師的在歷史課教學存在的舊的和落后的觀念,[1]把學生上升為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到具體歷史情境中對知識和史實的深入探究和思考。歷史教學包羅萬象,包含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和宗教等多學科的知識,尤其藝術類知識,更加貼近高職藝術學生的學習專業和特長,以史為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背景及發展歷程,更好地實現職業素質的培育。從大學生內心心理出發,促進學生形成對歷史課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此進一步推進學生把握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同時,高職歷史教學能夠改變高職藝術學生心理綜合素質,有助于藝術學生在戲劇、音樂和舞蹈等方面的學習和訓練獲得經驗教訓、總結歷史規律。
(二)情感意志培養教學方法
教師要緊扣時代生活實際和當代學生的思想實際,盡可能把一些現實的重大問題和學生的迷惑問題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在情感上與學生達到共鳴,從理論上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敏感而具代表性的時代主題,結合歷史史實和再現情境的方式,通過談話、各抒己見的方法,在師生、學生之間進行思想的交流,以提高教學效果。大學生在把歷史教育內容外化為行為的過程中相當大程度上依賴認知情感和意志的共同參與,并認為知易行難、知多行少。再比如社會實踐活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人或事會讓他們產生現實與理想脫離的困境,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列舉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社會環境下的一些著名人物或經典事例,激發學生熱情,向這些偉大人物和新時代的榜樣學習,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因此,有時老師要選取一些真實的歷史素材作為教學內容或事例還原歷史本身,更多地使學生最大限度認識到歷史的真相,以此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歷史觀。歷史學科是直觀性較強的理論學科,說服力強,能使藝術學生在專業中無法或難以獲得的知識和體驗。歷史是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是人類知識的海洋,歷史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自己民族自信力,培養愛國情懷。 藝術學生由于專注于自己本身專業的學習和訓練,一旦了解自己的民族的歷史和國情,將激發愛國情懷,進而樹立正確而遠大的理想,進一步下定對偉大祖國出力報效的決心,從而努力拚搏、奮發進取。同時,歷史教學中也可以正反對比舉例,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讓學生通過比較鑒別做出正確的選擇。歷史教育的本質目的是教育者通過各種形式對受教育者進行相關政治、思想以及道德、價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內化并接受進一步將教育內容外化付諸于行動,這是一個受教育者個體內部矛盾轉化的過程。
(三)采用“走出去”的現場教學方法
如今許多大學每年都有團日評比活動,我們可以把相關的歷史理論學習與學生的黨團活動結合起來,特別是與學生的參觀、實習、社會調研等內容結合起來進行現場教學,把課堂延伸出去。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問題和實例出發,主動地用歷史知識和理論去解決具體問題和分析具體實例,并得出結論。從而讓學生從具體的問題和事實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抽象理論,掌握該學科的有關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增強歷史理論的說服力和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的認同感,達到深化認識的目的。此外,例如藝術專業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利用寫生的機會,把歷史課內容與藝術創作相結合,并對最終作品進行評比。根據以往經驗,這種做法很受藝術專業學生歡迎,既學到了歷史知識,又深化了專業水平。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這是做好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我們認為歷史課多媒體課件開發要緊跟時代發展,貼近現實,兼顧師生教與學的需要,建設歷史課多媒體資源庫是非常必要的,這是目前我們仍在探索中的一項任務,但共識還是有的。
如何聯系實際,也要辯證地看。既要關注國際,又要關注國內;既要關注社會,又要關注個人;同時還要看到實際也是變化發展著的。但有一點必須明確,就是要注意典型性和生動性,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近幾年我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應把歷史課中的基本原理與現實進行重點分析,有理論有案例有視頻,講清本質和根源。
三、總結
高職歷史課是培養學生歷史理論知識和綜合人文素養的重要學科,同時,也加強國情教育,樹立學生良好的歷史觀,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要陣地。“樹人”是教育的根本, “立德”是“樹人”的基礎, 兩者互為表里。“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繼承五四運動以來的革命文化傳統,通過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2]
參考文獻:
[1]楊用成.高職中國歷史教學應注意的問題.[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
[2]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